调整成本约束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a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发展,但是纵观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在持续增长但也一直起起落落。GDP同比增长率最高达1993年1季度的15.4%,最低仅为2009年1季度的6.2%。如此大幅度的波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由外生冲击所引致的,如技术冲击、需求冲击、货币政策冲击等外生冲击影响着各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经济波动现象。  在面对经济波动时我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干预宏观经济的运行。最为典型的一个事实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带来严重经济衰退威胁,我国政府实施了4万亿财政扩张计划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予以应对。近几年来,我国一直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向均衡状态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来说,哪种货币政策工具是有效的?  本文从新凯恩斯主义视角出发,构造了存在三种类型的调整成本(价格调整成本、资本调整成本和劳动调整成本)约束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并试图从一个包含四种冲击,即反映供给的技术冲击、消费者货币需求量的货币需求冲击、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偏好冲击、政府的货币供给政策冲击来分析我国经济波动问题,针对我国1996-2015年的经济波动现状对政府的最优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DSGE模型中包括四个经济部门:代表性家庭、最终产品厂商、中间产品厂商和广义政府,引入调整成本约束,分析在四种不同类型的外生冲击下,不同的调整成本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机制,以及对中国经济波动产生影响的关键冲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调整成本和外生冲击下的最优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本文的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调整成本约束的存在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这些外生成本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和遏制了经济的衰退;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货币需求冲击和消费偏好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都要明显高于技术冲击和货币供给政策冲击;利率规则下的社会福利损失要小于货币供应量规则下的社会福利损失,因此利率规则比货币供应量规则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更为有效。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产业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未来的时间里,休闲产业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拉动内需的新
学位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的银行破产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风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银行治理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开始从银行的特殊性出发来考虑银行治理。在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