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唑酮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内吸性广谱杀菌剂,施药方式以喷雾和拌种为主,残留的三唑酮易被作物吸收富集,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本文通过水培实验探究了三唑酮在主要施用作物小麦中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特点,研究了其吸收途径和亚细胞水平的分布。同时研究了5种常见作物对三唑酮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特征,分析了影响作物根系吸收三唑酮的关键控制因素,并测定了其在不同地区土壤中的吸附及小麦吸收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三唑酮被小麦根部吸收后,可由茎部转运至叶部,并主要积累在叶部。根部在72 h后达到吸收平衡,但叶部对三唑酮的富集积累随时间不断升高。三唑酮在小麦植株体内从茎到叶的转运比从根到茎的转运更容易。2.三唑酮主要经由质外体途径进入小麦根部,吸收后主要分布在根、茎细胞的可溶性组分中,不易被固相组分保留,因而易向上转运到叶部,而叶部细胞的固相组分能不断地从细胞可溶性组分中富集三唑酮,导致叶部对三唑酮的富集能力更强。3.三唑酮在黄瓜、番茄、小麦、辣椒和玉米植株中均可以从根转运到茎再到叶,从根到茎的转运难于从茎到叶的转运,且三唑酮在不同作物中的LCF均远大于其RCF,表明叶部是三唑酮的主要积累部位。不同作物对三唑酮的吸收、富集能力高低依次为黄瓜>辣椒>番茄>玉米>小麦。作物的蒸腾率和根比表面积分别是影响三唑酮根部吸富集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均成显著正相关。根部蛋白含量对三唑酮的吸收、富集无显著影响。4.5个地区土壤对三唑酮吸附能力为无锡<金华<萧山<海伦<富阳,三唑酮在无锡土壤中表现为难吸附,在海伦、富阳、萧山和金华土壤中为较难吸附。Freundlich吸附系数(Kfads)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有机质含量是影响三唑酮吸附的主要因素,CEC为次要因素;小麦植株对土壤中三唑酮的吸收积累与其原位孔隙水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浓度无显著相关性,原位孔隙水浓度可以更合理地评价土壤中小麦植株对三唑酮的吸收。本文探明了三唑酮在小麦中的吸收积累机理,揭示了影响三唑酮在不同作物中吸收、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这些结论可为三唑酮的风险评估以及农药减量施用技术提供基础数据,对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战略目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