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EML4-ALK融合基因的检测及其意义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zj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法检测91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和79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情况(其中21例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及肿瘤组织配对)。  2、分析恶性胸腔积液中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情况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  3、对比恶性胸腔积液与肿瘤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情况的一致性,探讨NSCLC恶性胸腔积液替代肿瘤组织检测 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的可行性,为NSCLC患者提供一种标本容易获取、操作简单、可以动态监测 EML4-ALK融合基因情况、对患者创伤较小、适于临床推广的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方法。  方法:  1、收集整理2013年6月-2014年2月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为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标本91例(每例患者抽取胸腔积液250-500ml,胸腔积液中找到癌细胞)和NSCLC患者的新鲜组织标本及蜡块组织标本79例,其中21例NSCLC恶性胸腔积液及肿瘤组织配对,利用qRT-PCR法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情况。2分析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中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情况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3、对比21例恶性胸腔积液和肿瘤组织配对样本的检测结果,分析其 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的一致性。  结果:  1、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和肿瘤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情况  91例NSCLC恶性胸腔积液标本中检测出8例EML4-ALK融合基因发生突变,阳性率为8.79%。79例NSCLC肿瘤组织标本中检测出9例EML4-ALK融合基因发生突变,阳性率为11.39%。  2、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中的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率在>60岁组为3.45%(2/58),≤60岁组为18.18%(6/33);男性组为8.93%(5/56),女性组为8.57%(3/35);吸烟组为2.04%(1/49),不吸烟组为16.67%(7/42);腺癌组为10.13%(8/71),非腺癌组为0(0/12)。统计学分析显示恶性胸腔积液中的EML4-ALK融合基因在年轻、不吸烟或轻度吸烟的NSCLC患者中阳性率高(P<0.05),而与患者的病理类型、性别无关系(P>0.05)。  3、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和肿瘤组织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的一致性  91例NSCLC恶性胸腔积液标本和79例NSCLC组织标本中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79%和11.39%,胸腔积液中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率略低于肿瘤组织;恶性胸腔积液和肿瘤组织配对的21例标本中,二者同时发生突变者为2例,以组织标本中 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为标准,两者一致性为66.67%(2/3)。  结论:  1、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中的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8.79%,略低于肿瘤组织标本的11.39%。  2、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中的EML4-ALK融合基因的突变情况与患者的年龄、吸烟史有关,与患者病理类型可能相关(腺癌高于非腺癌),但与患者的性别无关。  3、qRT-PCR法能较为准确检测出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中的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情况,其阳性率与肿瘤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情况基本一致,为恶性胸腔积液代替肿瘤组织检测 EML4-ALK融合基因提供了依据,同时qRT-PCR法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敏感度高,适于临床广泛推广运用。使用NSCLC恶性胸腔积液进行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具有动态性强、创伤小等优点,可作为临床ALK抑制剂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个体化预测的有效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随着不断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当前血液供应已经呈现由“季节性紧张”或“地域性紧张”向“常年性紧张和全国性紧张”转变的现象。虽然血液的采集、分离及检测技术现在已经比较
目的:  探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及MR弥散张量成像在腮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9例腮腺肿瘤患者的常规超声、声辐射力脉
目的:  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是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视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缺乏有效的、从病因学上入手的防治措施。因此,近视的科学防治仍任重而道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