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相关高危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分析了2009年06月至2018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及体征、性别、年龄、体重、术前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术中心导管检查及造影结果、术后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及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相关高危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分析了2009年06月至2018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及体征、性别、年龄、体重、术前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术中心导管检查及造影结果、术后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及心脏彩超,随访资料包括:随访时间、体重、临床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结果。结果期间共完成1371例VSD介入封堵术,30例患儿符合条件纳入研究,分别占同期手术总数、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总数、并发束支传导阻滞总数的2.2%(30/1371)、11.8%(30/255)、23.3%(30/129)。一般情况: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6±2.1岁(1岁11月-8岁9月),平均体表面积:0.60±0.13m~2,VSD大小(造影):3.7±1.8mm,VSD大小/体表面积比值:5.6±2.1(mm/m~2),封堵器大小:6.9±1.8mm,封堵器与缺损大小差值:3.3±1.0mm。随访情况:ECG变化:所有患儿在术后3天内ECG出现LAFB改变,大多数患儿心电图在1-2年内逐渐恢复正常,呈“LAFB-电轴左偏-正常”的动态变化,1例患儿至随访终点时间仍有LAFB。LVEDD-Z值及LVEF变化:所有患儿LVEDD-Z值均在±2之间,所有患儿未见LVEF降低。VSD大小/体表面积比值(p<0.05,OR 2.6,95%CI:1.136–6.113)、封堵器与缺损大小差值(p<0.05,OR 2.1,95%CI:1.036–4.609)是儿童V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LAFB的危险因素。结论LAFB在儿童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并发症中发生率并不低,总体预后良好,截至随访终点时间,暂未见LAFB进行性加重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双(三)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AVB)等对心脏舒缩功能造成影响的情况。
其他文献
背景:骨组织工程是促进骨再生的一种很有潜力的治疗策略。骨髓间基质干细胞(BMSCs)和内皮祖细胞(EPCs)是组织工程中促进成骨和成血管常用的细胞。以往的研究表明,高糖环境可影响BMSCs细胞功能,而EPCs可调节BMSCs的增殖和分化。然而,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旁分泌是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由多种细胞分泌,其在骨修复的所有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炎症、膜
背景:骨和牙体组织的缺损或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的面容及咀嚼功能,是口腔临床治疗中的难题。近年来组织再生工程的飞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小鼠切牙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位于切牙根尖间充质区域,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并且可在多种细胞因子的诱导下进行多向分化,以维持切牙的不断生长,该细胞为组织再生工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种子细胞来源。探讨小鼠切牙MSCs
颞下颌关节炎是一种以炎症及软骨退化为特征的常见病,而促炎性M1型巨噬细胞在颞下颌关节(TMJ)炎症中起了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研究源自M1型巨噬细胞的细胞外囊泡(M1-EVs)对颞下颌关节是否具有促炎作用以及相关的机制。本研究在体外将人的单核细胞系(THP-1)来源的M1-EVs应用于人的髁突软骨细胞;将源自大鼠骨髓的巨噬细胞(BMDM)的M1-EVs注射到大鼠颞下颌关节用于体外实验;体内体外实验均
目的:本实验研究人脱细胞牙髓基质(Decellularized Dental Pulp Extracellular Matrix,dECM)的结构和功能,探究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能否与dECM共同调节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的牙髓样组织再生。方法:体外实验:收集18-22岁
目的:本实验拟探索在胶质瘤C6细胞微环境中BMSC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并初步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PVT1在这种变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Transwell小室对C6细胞和BMSCs细胞进行间接共培养模拟胶质瘤C6细胞微环境。以正常培养的BMSCs为对照组,共培养后的BMSCs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周期和迁移能力的变化分别通过CCK8、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
研究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2)的成骨潜能在骨组织工程中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由于rhBMP2半衰期短、超生理剂量的问题造成已产生令人担忧的并发症,如术后炎症和相关的副作用。特别是,rhBMP2已被证明能增强破骨细胞生成,从而导致临床并发症,如骨溶解等。近年来,BMP2抗体被认为有望取代r
超负荷应力是造成颞下颌关节疾病的重要因素,过大的机械应力导致关节区负荷超载,引起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渐进性破坏,促使骨关节炎的发生。超负荷应力诱导的髁突软骨退行性变是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病理改变,因此对髁突软骨退变的研究有利于认识颞下颌关节病变。然而,以往的研究都是在特定的阶段中对颞下颌关节病进行探索,目前尚未发现在同一模型中对髁突软骨的连续性病变进行病理分期的系统研究。对TMJ-OA的动物研究
背景:种植修复是上世纪70年代随着“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理论的提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口腔修复方式。因其具有不损伤邻牙、舒适度高、存活率高、咀嚼效率高等诸多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然而,种植修复较普通修复方式具有一定的手术创伤性,对术中及术后疼痛的恐惧往往成为患者拒绝种植修复的原因,并且严重的疼痛反应也会对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降低患者治疗满意度。目的:本
目的: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等渗和低渗对比剂引起的冠脉介入诊疗后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的预防作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老年患者413例,分为等渗组(206例)和低渗组(207
目的:本研究以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为介质,通过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1-(3-Dimethylaminopropyl)-3-ethylcarbodiimidehydrochlorid e/N-Hydroxysuccinimide,EDC/NHS)活化羧基后使用骨形成肽1(Bone forming pep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