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关注了九0年前后凤凰村九个儿童的童年,采用了历史研究法。在人类学研究的历史上,儿童常常被忽视,很少出现在人类学著作中。随着童年人类学(Ahthropology of Childhoods)的兴起,儿童越来越被看作一个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当作“参照群体”。本文通过回忆故事与事件的方式来探讨儿童的自主性,理解他们的童年,并从中挖掘保持凤凰村儿童童年的各种力量。同时,文章也分析了儿童与村落文化的互动性以及儿童在日常活动中所具备的“生存性智慧”,认为儿童在与村落互动中保持了童年,获取了快乐。尽管互动中存在对抗与冲突,但成人与儿童之间和谐相处。凤凰村的儿童有很强的自主性,没有完全被成人控制。他们是保持自身童年的最关键的力量。同时,传统村落生态、家庭与邻里等各方面要素也为保持童年本身贡献了力量。最终,儿童获得自由与快乐,使童年变得丰富多彩。 文章共分八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理论架构,并对相关的童年研究做了简单的综述;接下来的各个章节分别探讨了凤凰村儿童的居住环境、教养模式、群体关系、学校生活、娱乐活动与两性交往。通过对故事的记叙与分析,我试图理解儿童的童年生活以及其本身意义,探寻在一个极度贫困的社会环境中,儿童是如何生活的。在文章最后,我探讨了凤凰村儿童如何定义自己的“童年”,并对比了上海与贵州儿童的童年生活,认为童年正是一种实践,是儿童自身认为的“有意义”的活动。童年的多样性正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但我同样认为,童年在消逝,儿童的自主性在不断的丧失。只有儿童获得了独立,获得了自主性,童年才能得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