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特征及变化轨迹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our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现代化作为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其实现程度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根本指标。那么,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如何?循着何种路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形成了两种完全对立的学说——人的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积极学说"与"消极学说"。政治效能感作为人的现代化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体现,与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内在契合性。本文以新市民这一独特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政治效能感为研究内容,从静态、动态两个视角出发,对新市民政治效能感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在丰富政治效能感理论的同时,试图管中窥豹,对"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争议进行回应。本文采用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调查问卷,运用量化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静态表征和动态图景进行分析。为了弥补时间序列资料的不足,笔者采用截面数据,将新市民群体依照城镇化程度的逐步提升,分为"城郊村"新市民、"城中村"新市民、"村改居"新市民和"村改居集中居住"新市民四类,并分析比较其政治效能感的数据资料。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从静态视角看,新市民政治效能感总体呈现极低水平性特征、低位非均衡性结构特征和假性理性化的层级特征。第二,从动态视角看,新市民各群体的政治效能感并未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表现出相应提升的线性变化轨迹,却表现出复杂的变化轨迹。具体来说,在社区级政治效能感上,四类新市民群体依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呈现强"U"型变化轨迹;在政府级上,表现出弱"V"型变化轨迹。第三,新市民政治效能感"脱域"的静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现代化的"脱序"状态;新市民政治效能感"适应性"变迁的曲折变化轨迹,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人的现代化过程并非必然呈直线发展的积极状态,或许在一定阶段内呈现出曲折复杂、低落发展的特点。因此,对于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培育,应立足多项原则,并从全方位加以努力,实现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提升,从而使得人的现代化得以真正实现。
其他文献
广东省变相恢复五一长假的行为违反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相关规定。本文首先从依法行政的含义、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入手,论证法治时代必须依法行政,指出了广东省变相恢
用许汝和稀释液计数血小板时,有部分标本的红细胞抗溶性增强,在规定的时间内破坏不完全。给血小板的准确计数带来困难,我们对这部分标本同时用草酸铵稀释液在相差晁微镜下计数,并
以双向专利权转移流为切入点,使用空间交互模型估计目的地固定效应,测算出区域吸收能力并探索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中"疏得出、接得住、能发展"的空间协同模式,对协同创新中"谁
本文从歧义产生的因素角度分析了语境对歧义的消解作用,探讨了语境中的时间、情景、上下文等对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四个因素造成的歧义的消解。
"红段子"作为"段子"群里的后起之秀,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大众化、制作的艺术性与来源的草根性、传播的现代性等特征,发挥着教育功能、导向激励功能、交流功能、净化功能等德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是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检实验,在临床上常用于病人手术前准备、抗凝剂用量的观察、出血或血栓性疾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