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35例的诊治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m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我院近年35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诊治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2月至2012年11月35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病例,对其基础疾病、发病特点、诊断方式及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4:3;平均年龄67.31岁。既往合并心脏病史占20例(57.14%),高血压病史15例(42.86%),糖尿病史8例(22.86%),脑血栓病史4例(11.42%),腹部手术史3例(8.57%),腔隙性脑梗2例(5.71%)。35例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其中16例伴有恶心、呕吐;7例出现血便。腹部检查中,发现压痛的29例,肠鸣音减弱4例,腹膜刺激征7例。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者23例,占65.71%。行腹部B超7例,2例明确诊断。腹部X线检查10例,行CT检查18例,其中7例行CTA检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例,磁共振检查0例。误诊记录12例,误诊率34.28%。本组治疗方式分非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其中给予非手术治疗的患者12例,介入治疗的患者3例,手术治疗20例。其中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13例行小肠部分切除;行取栓治疗有2例,并分别合并行小肠切除、小肠减压;行小肠加右半结肠切除2例;行开关腹手术3例,术后很快死亡。手术后死亡7例,术后死亡率35%。35例患者中,20例治愈后出院,治愈率为57.14%,15例死亡,死亡率为42.86%。结论:1.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属于少见急腹症,病情发展迅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容易延误治疗时机,死亡率高。2.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当出现腹痛症状与腹部体征不相符且有高危因素存在时,应及时考虑到本病,并给以及时的CTA及DSA检查。3.根据病情发展阶段,给予有效的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早期解决肠系膜血管缺血状况,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加味补中益气汤”在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以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为阳性对照的临床试验。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收
过去的三十年间,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在美国机构投资者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公司治理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在二十一世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手术方法:游离组织瓣的制备和病灶切除分两组同时进行。两组人员密切配合,当原发病灶已完整切除充分做好接受
人工土层快渗系统(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简称CRI)是在快渗系统(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简称R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中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功能保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系统评
目的比较DHS(dynamic hip screw)和倒置LISS(less invasivestabilization system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两种固定方式进行有限元建模并分析。方法1、回顾性分析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够保证工作效率,而且也能够减少人工成本。通过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进行应用,能够保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老年患者四肢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外露或合并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老年患者
目的:寻找能有效预测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疗效的影响因素,从而选择合适的ITP患者进
电力工业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柱性行业,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优质可靠的电能供应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配电网作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