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起中国佛教于衰颓,使能“应导现代人心正思”,民国太虚大师以“人生佛教”为旗帜,全面抉择佛教现代化改革道路。 教典抉择。偏重理性的学者批评中国佛教为似教,《起信论》、《楞严经》为伪撰。太虚则认为:考证当服务于信仰,应由信而行来验证知;《起信》为“登地菩萨”所作,台、贤乃依佛说,不违“圣言量”。中国佛教直依根本智、宗在离言不思议法界,不为“依因明比量智解为宗”所限,故不能泥于印度所传“主智”之空、有二宗而予否认。 教理抉择。太虚依缘起理判摄佛法,建立起人生佛教宗本“圆觉”的理论根据,故对依唯识理批判“真如缘起”者,巧为会合证成,并称“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教制抉择。太虚以“僧”为佛法理性的制度体现,欲改革因家族化而窳败的中国僧制,故反对以居士僧团或锡兰僧制取代中国传统僧团。其教制改革思想应时屡变,然皆以人生佛教为本。 净土抉择。鉴于近代净土信仰之偏狭消极,太虚以“唯识之净土”释往生之理;以“唯心净土”倡净化人间;因慈氏学理性、入世,普摄佛法,而归宗旨在实现人间净土的“弥勒净土”。 密教抉择。太虚融通显密,并对东密、藏密作理性化的抉择。 太虚本“人生佛教”以普应世间文化,成立学综内外、化洽中西的佛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