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原子修饰TiO2(101)面的结构和析氢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xinghu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催化分解水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制氢手段。本文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U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分别系统地研究了单原子Co和Cu在TiO2(101)面的掺杂位置和方式,几何构型、电子结构和反应和机制等基本科学问题。  首先,先探讨Co原子对锐钛矿TiO2(101)的改性情况,Co单原子廉价易得,且具有铁磁性,是Fe、Co、Ni等磁性原子的代表。利用VASP软件包中DFT+U方法,探究以Co原子作为掺杂物对载体为锐钛矿TiO2(101)进行修饰,得到稳定且易出现的单原子Co掺杂结构,即吸附态。相比较而言,Co替代Ti的能量过高,且Co上不会发生制氢反应。计算表明,稳定且易出现的单原子吸附构型是单原子Co吸附在四个表面O组成的表面空隙的中心位,O4c-hollow。通过进一步对该单原子吸附体系的析氢反应过程和性能进行研究,确定出当且仅当TiO2(101)面完成表面羟基化反应后,即TiO2(101)表面均被H+还原后的H原子饱和,才能进行后续的析氢反应。此时单原子Co成为唯一的反应位点,析氢反应自由能ΔGH*显示出其具有远远优于金属Co的性能。Co单原子和TiO2间的电荷转移和相互作用诱发出TiO2带隙中出现新的掺杂能级或电子态,也可以直接导致了用作光催化基材的TiO2光吸收性能的改善。  继续研究了单原子Cu对TiO2(101)表面进行修饰之后会对TiO2(101)表面析氢性能的影响,首先确定出Cu单原子最稳定且最容易出现的修饰类型为吸附,而能量最稳定的吸附构型是单原子Cu吸附在四个表面O组成的表面空隙的中心位,O4c-hollow。通过进一步对单原子Cu吸附时形成体系的析氢反应过程和性能的研究,确定出对于Cu单原子来讲,当TiO2(101)面完成表面二配位O封H反应后,TiO2(101)表面才能进行后续的析氢反应。此时单原子Cu作为唯一的反应位点,制氢反应自由能ΔGH*显示出其具有远远优于金属Cu的催化性能,且整体的HER效率比Pt(111)还要好。Cu单原子和TiO2间的电荷转移和相互作用诱发出TiO2带隙中间出现掺杂能级或电子态,也可以直接导致了用作光催化基材的TiO2光吸收性能的改善。  通过比较性的计算研究,发现单原子Cu掺杂TiO2(101)面完全可以取代商业Pt用作HER的高效且价廉的反应电极,这位开发新的高效光分解水制氢催化剂提供了支持,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单原子催化理论。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大气污染程度加剧,中国大部分地区大气污染严重。污染气体中PM2.5(细颗粒物)的含量对空气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有关资料表明PM2.5具有致癌性,而
熵不确定关系是目前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最近,国际上关于熵不确定关系及其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Rense小组提出的量子存储支撑下的熵
本文简述了非对易时空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对处于对易时空中的量子相空间分布函数的定义和种类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讨论了六种常见量子相空间分布函数的基本性质。同时,对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