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和农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其中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对周边地区起着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缩小区域差异,使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本文以山东省48个设市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着重研究山东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包括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重心变动及调整优化的对策。主要研究方法及结论包括:研究城市人口规模特征及空间分异。通过不同的计算公式,对山东省城市人口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山东省48个城市的人口规模金字塔、首位度、分维数、基尼指数,并将部分运算结果图形化。根据计算,提出山东省城市体系人口规模结构的特征:城市体系相对完善,双核心结构且城市首位度变大、分维数逐渐减小、基尼指数先变大后减小。最后提出山东省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异特征:城市数目东多西少、人口分布轴向性扩展、人口分布空间指向性明显。研究城市经济规模特征及功能分异。分别利用标准差和系统熵度量方法,研究经济规模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山东省经济规模发展不均衡,1999年以前集聚作用较弱,1999年以后集聚作用较强。对山东省各城市三次产业聚类分析后,运用区位商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方法,进一步细化产业分类来研究产业结构,计算各城市的产业关联度和各产业的关联度,并对山东省城市职能分异进行探讨。研究城市用地规模空间扩展特征及机理。首先定量研究用地规模空间扩展的时间、空间、效益特征。然后运用动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山东省城市体系用地规模空间扩展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城市空间扩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这些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政策因素、经济条件、人口条件及交通和环境等因素,各种条件及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且每一种条件都有其促进和约束城市空间扩展的双重作用。最后运用凸壳方法对山东省用地规模空间扩展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扩展主要为填充型,说明山东省这一时期城市轮廓平面形态逐渐趋于紧凑,山东省城市轮廓形态现有特点总体上是利大于弊,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发展趋势。人口、经济和用地规模重心及重心移动距离。结果表明山东省土地重心处于最中间位置,且变化幅度处于中间;GDP重心位于土地重心的东北方向,说明相对于土地重心来说GDP重心偏向东北部各城市,且GDP重心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人口重心位于土地重心的西南方向,且变化最剧烈。基于以上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山东省城市规模结构优化的建议和对策。进一步强化济南、青岛核心地位,通过扩大人口规模和提升产业结构来实现;增加大城市数量,重点培养基础好、潜力大的一些中等城市,以迅速扩大这些城市的规模,使其尽快发展成为大城市;扩大小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重点加快三大城市圈的发展和强化六大轴线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