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政体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并逐渐成为90年代美国城市政治研究的主要理论之一,掀起西方城市政治研究领域的一股浪潮。城市政体理论认为,影响城市发展的资源性要素分别由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掌控。三大参与主体中任何单一的力量都不可能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共同促成城市的增进。该理论将城市政府—市场—社会所构成的联盟状态称之为“政体(Regime)”,通过对城市政体的构成、特点、类型的案例研究,系统论证了城市政体是如何影响城市发展政策的。在以斯通(C.N.Stone)为代表的政体理论学者建构了城市政体理论的基本框架之后,城市政体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理论也受到了理论及适应性等多方面的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促成了城市政体理论的新发展。本文通过对城市政体理论的理论依据、基本体系及发展应用予以系统梳理,总结其优势所在,指出其不足之处,挖掘其对中国城市政治研究的理论价值。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城市政体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理论依据,阐述集团政治理论、社区权力结构理论、增长机器理论、治理理论等对城市政体理论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本文的基础。首先通过比较分析古典西方政治理论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学者及城市政体理论学者对“政体”的不同解释,阐明城市政体理论语境下“政体”的含义;继而对城市政体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前提假设给予系统梳理;最后对城市政体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总结,详细论述城市政体的构成要素、特征、类型及作用机理。第三部分阐述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政体理论的应用性研究。通过概括学术界对该理论的批判性研究及应用,阐述城市政体理论在新时期所面临的理论性、普适性等问题。第四、五部分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笔者通过以上对城市政体理论的系统阐述,总结城市政体理论的理论贡献及不足之处,从而挖掘城市政体理论的理论价值及对中国城市政治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