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是中国重要的观赏花卉,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牡丹野生种全部分布于我国境内。其中,卵叶牡丹的分布区域相对狭窄,处于濒危状态。卵叶牡丹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卵叶牡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位于秦岭山区的旬阳县,是卵叶牡丹分布不多的原生地之一,本研究以178个半野生和野生株系以及凤丹牡丹为材料,对其表型多样性、遗传分子及种子脂肪酸成分进行了研究,旨在对卵叶牡丹的遗传多样性得到较为系统的了解,为进一步保护利用旬阳卵叶牡丹牡丹资源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33个表型性状指标(叶片、花、果实等)的聚类结果显示,所有牡丹材料被分为3大类群。第一大类群为外组对照的两株凤丹牡丹植株。第二大类群为不同居群的野生卵叶牡丹,第三大类群主要为旬阳半人工生境居群卵叶牡丹,下分为4个亚类。2.通过对材料进行I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旬阳半人工生境中居群植株基因多样性(H)变化范围为0.013-0.5,平均为0.288;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013-1.999,平均为1.591;等位基因频率(Pi)为0.035-0.622,平均值为0.426;Shannon-Wiener指数(I)为0.039-0.649,平均为0.493;卵叶牡丹居群植株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50%,PIC为0.403。从分子层次显示,相较于其它野生居群,该居群遗传变异丰富。同时也表明卵叶牡丹种内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对ISSR分子标记条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卵叶牡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系数(GS)值在0.58至0.94之间。其中旬阳半人工居群与旬阳羊山野生居群GS平均值为0.77,说明两个居群亲缘关系较近。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65处将163份供试卵叶牡丹材料分为4大类群,第一大类群为外组对照的两株凤丹牡丹植株;第二大类群为不同居群的野生卵叶牡丹,包括保康野生居群、神农架野生居群、旬阳白柳野生居群;第三大类群包含了旬阳羊山居群的野生卵叶牡丹及97个半人工生境居群植株,本类群中表型一致性较高;第四大类群包含了来源于65个采集地的大部分材料,本类群聚类的样本在叶形与株高方面明显区别于其它类群植株及野生种植株,例如,其叶形以披针形居多。在地理位置上,旬阳羊山野生居群与旬阳半人工生境居群之间直线距离最近,因此可以推断,旬阳羊山野生居群参与了半人工生境居群的形成。4.供试材料的卵叶牡丹籽油中5种主要脂肪酸的总含量存在着显著差异:旬阳羊山野生居群植株5种主要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为49.9g/100g粗提油,而湖北保康野生居群植株5种主要脂肪酸总含量最低为47.03g/100g粗提油。其它植株5种主要脂肪酸总含量范围在47.85-49.22g/100g粗提油。湖北保康野生居群植株和神农架野生居群植株脂肪酸总含量较其它材料低。同处于旬阳的羊山野生居群、白柳居群及半人工生境居群植株总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小。处于同一居群的三个植株材料,5种主要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其中各项单体脂肪酸含量也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