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和伴生对连作番茄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pucc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施蔬菜连续种植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炭特殊的性质(如:高pH、大表面积和阳离子交换能力等)使其施入土壤后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生产力。目前,关于生物炭益处的报道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单一种植系统中,关于生物炭在伴生系统中应用的报道较少。因此,我们将不同剂量生物炭(0%、0.3%、0.6%和1.2%,w/w)施入番茄单作、分蘖洋葱伴生番茄的连作土壤中,进行为期两年的盆栽试验,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番茄生长发育及养分含量,采用qPCR技术分析了各处理土壤细菌、真菌、假单孢菌和芽孢杆菌的丰度;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研究了各处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以期评价生物炭对连作土壤改良作用以及生物炭与伴生栽培的互作效应,为生物炭在缓解连作障碍以及不同栽培模式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未添加生物炭和1.2%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显著提高了番茄株高、干重、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降低了有机酸含量。0.6%和1.2%生物炭伴生较单作显著提高了 2018年的番茄产量。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1.2%生物炭使单作和伴生的株高、干重、产量、番茄果实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分别提高了 8.67%、53.06%、59.74%、25.27%、21.48%、50.65%和 4.39%、20.48%、67.78%、19.65%、15.66%、37.25%,有机酸含量降低了 20.35%和 17.07%。2、未添加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显著提高了番茄植株N、P、K、Ca和Si的含量;1.2%生物炭伴生较单作的N、P、K、Ca和Si的含量分别提高了 8.91%、8.43%、5.83%、8.51%和9.57%。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1.2%生物炭使单作和伴生番茄植株的N、P、K、Ca和Si的含量分别提高了 71.11%、66.00%、62.20%、84.31%、57.14%和 23.32%、24.14%、26.52%、21.16%、29.01%。3、添加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增加了 pH和降低了硝态氮含量,1.2%生物炭伴生较单作降低了容重。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1.2%生物炭使单作和伴生栽培的土壤pH分别提高了 2.05%和2.01%,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96%和6.00%。4、添加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显著提高了蔗糖酶活性,1.2%生物炭伴生较单作增加了脱氢酶活性。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1.2%生物炭增加了单作和伴生过氧化氢酶活性、伴生脱氢酶活性和单作蔗糖酶活性。5、Q-PCR结果表明:未添加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增加了真菌的菌群丰度,1.2%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增加了细菌、真菌和芽孢杆菌的菌群丰度。与未添加生物炭相比,1.2%生物炭提高了单作和伴生土壤细菌、真菌、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的菌群丰度。6、Miseq测序结果表明:生物炭对细菌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1.2%生物炭显著降低了真菌的多样性。在属水平,0.6%和1.2%生物炭伴生较单作增加了细菌潜在有益菌Solirubrobacter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细菌潜在致病菌Krbbella的相对丰度。未添加生物炭和添加1.2%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提高了真菌潜在有益菌Pseudeurotium的相对丰度,未添加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降低了真菌潜在致病菌Ilyonectria的相对丰度。7、NMDS和RDA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且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与pH、NO3--N和EC值等土壤特性的变化密切相关,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NO3--N和含水量等密切相关。综上,未添加生物炭和添加1.2%生物炭的伴生较单作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pH、硝态氮和容重)、提高土壤酶活性以及促进番茄生长和产量方面优势更显著。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制备了枝状氨基改性介孔纳米硅球(HPSNs-NH2)作为Pt纳米颗粒的载体,该载体具有粒径均一,形貌良好,比表面积大的特点,使纳米Pt催化剂分散更加均匀,催化更加高效。研究
交通需求分析是交通规划和大型交通组织方案研究分析的基础性工作,而OD矩阵则是其最基本的依据。OD反推是获取OD矩阵的一种方法,当直接获取OD矩阵较难或经济代价很大,而获取路段流量相对更为简单时,通过路段流量反推OD矩阵就变得非常必要。实际的道路交通网络中影响反推结果的因素很多,既有的反推模型难以准确表达内在关系复杂的路段流量与OD的关系,导致反推结果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利用其特有的
东岗地区位于朝鲜半岛北西部,地处中朝地台、辽-吉裂谷带北部边缘,属辽东(隆起)Fe-Cu-Zn-Au-U-B III级成矿带上,分属营口-长白(次级隆起)Pb-Zn-Fe-Au-Ag-U-B成矿亚带中的南岔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均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其中,水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基于全国城市河流污染严重,黑臭河流数量高达几百甚至数千的严峻形势,我国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但由于治理行动以工程思维为主,建设时间短,建设任务重,导致治理后
我国原油开采历史悠久,从最初的天然开采到注水开发,目前我国注水开发的油田基本已经都到达了高含水期,含水已达到90%以上。这样会使得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加剧,开采初期的井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友好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及应用引起了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大和开发资源的扩大,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开发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清洁能源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热电材料是一种绿色能源转换材料,可以直接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在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二维(2D)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电子
中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发挥着治疗作用,对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纯化及阐明其复杂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着科研思维的拓展和技术的创新,拥有“预定性、高度识别性、实用性”特色的分子印迹技术实现了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与富集,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药理学的运用为阐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将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丹参酮IIA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印迹聚合物用于丹参的血
稻草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秸秆,可作为生物质原料应用于厌氧发酵工程生产沼气。由于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结构特殊难以被微生物或酶利用,导致发酵周期长,产气量少。对稻草进行适
本研究在前期物化法处理脱硫废水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吸附法深度处理脱硫废水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常规吸附材料对脱硫废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吸附效果,结合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及穿透曲线的相关模型研究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粉煤灰酸改性和高温改性的最佳条件,将得到的粉煤灰改性材料进行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结合相关模型研究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第三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
锂硫电池作为新一代的二次电池,具有比容量高(1675 mAh g-1)、能量密度大(2500 whkg-1)、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电化学储能系统。然而,锂硫电池体系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