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坦桑尼亚曾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初期,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长期的殖民统治,国家积贫积弱。为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实现国家真正独立与快速发展的目标,尼雷尔政府将发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几乎是从无到有,建立了以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本文主要从历史视角,系统梳理坦桑尼亚独立后到21世纪初的四十余年里,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并将它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形势与地区局势等大背景相结合,探讨其发展的成就、贡献和存在的问题。坦桑尼亚高等教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起步与发展阶段。60年代,在东非大学体制下,坦桑建立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学院,高等教育取得了零的突破。1967年,《阿鲁沙宣言》出台,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式走上自立更生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70年代初,大学在基础设施、招生人数、院系设置等方面已初具规模,并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为加强与现实联系,规定申请大学的条件之一是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第二,停滞阶段。70年代中后期,在乌干达战争、石油危机、国内自然灾害的综合影响下,国家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经济危机当中。经济的下滑导致了政府财政的日益困难,这对于依靠政府发展的大学来说,打击很大。一时间,大学校园内普遍出现财政困难、学校管理危机等问题,学生运动、教师罢课此起彼伏。大学发展举步维艰。第三,艰难改革与再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欧美等国的重新援助下,高等教育得以再次发展。然而,新时期国家的新政策部分程度上损害了在校学生和教职工的利益,90年代初期大学内部关系再度紧张。为适应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彻底解决多年顽疾,大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与调整,颁布了大学体制改革方案。它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进入21世纪,以达大为代表的高等教育不再闭目塞听,将大学的发展面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培养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力争成为世界一流高等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