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发展、生产、销售和食用无公害食品已渐成潮流。但荔枝无公害食品生产却仍很缓慢,为了探索荔枝无公害食品的害虫防治技术,我们试图发展一套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结合必要的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措施为一体的切实有效的综合防治体系,为荔枝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1. 无公害控制荔枝园主要害虫与天敌群落、种群的研究结果表明:无公害控制荔枝园主要害虫与天敌群落共包括9个目(昆虫纲8个目和蛛形纲1个目),共50种。其中昆虫纲包括32个科,48种;蛛形纲2个科,2种。在主要害虫与天敌群落中,其中主要害虫32种,占总群落的64%,主要天敌18种,占36%。无公害控制区主要害虫为荔枝蒂蛀虫、荔枝蝽、三角新小卷叶蛾、樟翠尺蛾、柑橘全爪螨、荔枝褶粉虱、桔小实蝇、荔枝瘿螨等;主要天敌为中华草蛉、深点食螨瓢虫等。主要害虫与天敌的发生基本上与荔枝的生长发育历期相吻合。分析了主要害虫与天敌的优势度指数、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的时间动态及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的时间动态;并通过主要害虫与天敌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对这12个月进行了聚类分析。2. 深点食螨瓢虫对柑桔全爪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深点食螨瓢虫雌虫和雄虫对柑桔全爪螨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其模型分别为Na=0.8786N/(1+0.0101N)和Na=1.0682N/(1+0.0178N),深点食螨瓢虫捕食柑桔全爪螨的数量随柑桔全爪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寻找效应随柑桔全爪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雌虫和雄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48.5309、44.2299头和22.4719、19.3344头。深点食螨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雌、雄虫的数学模型分别为<WP=9>E=0.2289P-1.4871和E=0.2216P-1.4660。雌、雄及雌雄混合种群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分别为E=0.9777P-2.2479、E=0.9479P-2.2403和E=0.9786P-2.2648。3. 荔枝蒂蛀虫繁殖生物学的研究通过室外和室内实验,观察和研究了荔枝蒂蛀虫的形态特征和雌雄蛾的区别、生活习性、羽化日周期、不同日龄交配的日周期、产卵趋向和田间引诱等繁殖生物学。结果表明:⑴荔枝蒂蛀虫三日龄暗后9~10h是交配高峰期,可萃取此段时间的处女蛾作性信息素鉴定;⑵荔枝果实中存在某种刺激或引诱荔枝蒂蛀虫产卵的物质,这种物质的成分有待鉴定和研究,以供将来作田间引诱剂使用。4. 气相色谱法测定荔枝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应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技术对试验区新鲜荔枝中的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进行测定。样品经丙酮和石油醚混合液提取、弗罗里硅土净化后,由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GC-EAD)定量检测。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76~0.9999,标样的添加回收率为80.5%~109.0%,变异系数为3.90%~11.01%,在样品中检出6种有机氯农药和2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均小于食品中允许的最大残留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