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集了贵州、四川、广东和青海的省的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分离物,对其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将不同生理小种的疫霉菌接种抗性不同的辣椒品种,对供试品种接种后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进行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以不同的辣椒材料作为试材,研究辣椒对疫病抗性分子鉴定技术,所得结果如下:1.利用一套鉴别寄主,通过常规抗病性鉴定技术,将来自不同省份的辣椒疫霉菌分离物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来自贵州的疫霉菌分离物P10属于生理小种1(Race 1),来自青海的分离物P3属于生理小种2(Race 2),来自广东的分离物ZLT0566属于生理小种3(Race 3),来自四川的分离物P15和P16属于同一新的生理小种。2.以疫霉菌生理小种2和生理小种3分别接种辣椒品种EC(感病)、AA22(抗病)和AA5(高抗),对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96h内POD活性表现为一直升高,并在96h处出现一个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在峰值处,以病原菌接种的处理P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的,但两个生理小种疫霉菌接种的处理间POD活性差异不显著;供试品种间POD活性有显著差异,抗病品种的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的。3.接种后144h内,供试品种的CAT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在144h处接种疫霉菌的处理明显高于对照,但两个生理小种疫霉菌接种的处理间CAT活性差异不显著,供试品种之间的CAT活性差异显著,高抗品种CAT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的。4.接种疫霉菌后,高抗品种和感病品种中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抗病品种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与前两者相反。5.根据辣椒对疫病抗病机制的研究,结果认为:POD活性可作为辣椒抗病性的生理指标;CAT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不可作为辣椒疫病抗病性生理生化指标。以上三者皆不能作为划分疫霉菌生理小种的间接指标。6.根据辣椒疫霉菌(P. capsici)核糖体(ribosome)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设计两对引物,确定其中一对用于检测辣椒植株中的疫霉菌。将生理小种3(Race 3)接种不同的辣椒品种,并设置不同的采样时间和部位,提取辣椒基因组和侵染到植株中疫霉菌的DNA,扩增后者的rDNA及其ITS序列。试验表明,在接种后24h和48h不能从辣椒叶片中检测到疫霉菌,而接种后24h可从感病辣椒品种茎中检测到。接种后48h均能从感病、抗病辣椒品种的茎中检测到疫霉菌,并且感病品种中疫霉菌的DNA的扩增量为100ng,抗病品种中的为20ng,前者是后者的5倍;辣椒品种N3中疫霉菌的DNA扩增量为77ng,介于感病和抗病品种之间,更接近前者,因此该品种是感病的。这与常规抗病性鉴定的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