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穴的源流及临床应用的文献整理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M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论文从理论源流及临床应用两部分对井穴的文献进行整理。井穴的理论源流主要总结历代医家有关井穴的论述,探讨井穴临床应用的意义及其理论根据。临床应用部分主要通过古今文献中的有关论述进行整理,找出古今文献中井穴应用及操作方式的异同,得出井穴的发展演变过程。  方法:采用归纳、推理法,检索清代及清代以前即1911年以前的有关井穴记载的中医古籍及现代发表在国内医学杂志中的文章。建立相应数据库,录入古今文献资料。从井穴的源流、穴名释义、别名、部位、归经、穴性、刺法、灸法及临床应用等9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古今应用不同处。  结果:通过整理,发现井穴的发展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井穴理论的萌芽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时期:井穴理论的发展时期(即自汉代至民国时期);第三个时期:井穴应用理论的体系完善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古今井穴在理论方面的认识基本一致,如:归经、穴性、刺法、灸法等。在定位方面有争议:如:中冲、大敦等。井穴的临床应用古今进行对比,其主治症规律基本一致,治疗疟疾、昏迷、虚脱、中暑等急重症以及中风后遗症等。  结论:1.井穴是以所出为井,以井为始为理论基础,以井主治心下满为临床应用基础。2.井穴善于治疗疟疾、神志病、急重症及中风后遗症等,体现其井穴理论的独特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加味苓桂术甘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课题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