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研究本人导师经验方肠愈宁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组织中白介素-1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中医中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检验肠愈宁颗粒的临床作用。方法:1.实验研究:纯种wistar品系大鼠150只雌雄各半,采用“免疫诱导加化学刺激复合法”制造溃疡结肠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共给药治疗4周。造模后开始观察大鼠的毛色粪便体重等情况加以评分。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评分,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组织IL-1水平,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2.临床研究: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已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肠愈宁颗粒,对照组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连续两个疗程,分别进行安全性观察与疗效性观察,并参照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实验结果:1.造模后大鼠出现粪便稀溏,部分大鼠出现粘液脓血便,体重减轻,精神状态差。但通过中药治疗后上述症状均有改善,高剂量明显,与西药对照组相近,低剂量组作用不明显。模型组大鼠病理组织具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显著特点,镜下可见粘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后期可见淋巴滤泡,杯状细胞减少,隐窝形成。但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粘膜溃疡及糜烂程度明显减轻,镜下可见多数粘膜表面已出现上皮修复,肉芽组织增生,有杯状细胞形成,可见散在淋巴细胞。2.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1水平升高,而肠愈宁颗粒可使溃结大鼠结肠组织IL-1水平下降,以高剂量组明显,与西药相近,低剂量组作用相对不明显。临床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肠粘膜病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所用的中药及西药都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在两组药物对活检组织变化的改善情况中,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肠愈宁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可能有治疗作用,以高剂量明显。2.肠愈宁颗粒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有治疗作用,对于DAI评分、大体评分及炎症评分有降低作用。3.肠愈宁颗粒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粘膜的白介素-1水平可能有调控作用。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肠粘膜病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