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肿瘤,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部,发病隐匿,缺乏有效早期诊断手段,死亡率居妇科肿瘤首位。常规的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均难以明显延长这些患者的生存期,所以卵巢癌的五年生存率仍徘徊在25%-30%。在卵巢癌的组织类型中,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率最高,死亡率也最高,因此对卵巢上皮性癌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故寻找卵巢上皮性癌高遗传性标志,为卵巢上皮性癌的病因诊断、早期诊断、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微卫星又称为短串联重复(short tandem repeat,STR),是一类寡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其重复单位为2-6bp,分布在所有的染色体,具有高度多态性。微卫星不稳定性(micm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指由于复制错误(replication errors,RER)引起的重复序列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卫星DNA的改变,使其不能正常地发挥调控作用,导致细胞增殖及分化异常,促发恶性肿瘤形成。有研究报道微卫星不稳定与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的易感性相关。本文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卵巢上皮性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对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分析卵巢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情况,并利用PCR-SSCP的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微卫星不稳定的频率及与卵巢上皮性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71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发生微卫星不稳定的频率为64.79%(46/71)。早期(Ⅰ-Ⅱ)患者和晚期(Ⅲ-Ⅳ)患者中微卫星不稳定发生频率分别为42.3%(11/26)、77.78%(35/45),经检验微卫星不稳定在早期和晚期中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0.91,p<0.05)。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G1-G2期、G3期发生MSI的频率分别为50%(20/40)、83.7%(26/31)。二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0.33,p<0.05)。结论: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存在D7S522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D7S522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与卵巢上皮性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均有关,D7S522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参与卵巢上皮性癌的进展; D7S522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只发生在卵巢癌中,而不发生在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及正常人中;D7S522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可能与卵巢癌进展有关,病变越重,D7S522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