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其宣传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以及坚定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庆谈判时期其对共产党关于和平建国的各项主张的宣传和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揭露,更是使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通过对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话语分析,为我们呈现一个中共在当时构建的话语网络,我们可以知道《新华日报》是如何消解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并且建构起自身所代表的共产党的话语体系的。话语是说话者或作者在某个语境中运用语言系统表达个人思想或实现个人意图的口语或文本,是语言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交汇点。这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定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话语分析定义为“一门从语言学、文学理论、人类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及言语传播学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发展起来的新的交叉学科。话语分析不仅与语言有关,还与传播语境有关:谁与谁进行交流,传播?在什么样的社会和情境里?反应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本文首先对保罗·吉和梵·迪克两位学者的话语分析理论做了简单介绍。其次对《新华日报》在重庆谈判时期的所有报道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报道议题和报道侧重点,并从国共双方的主要分歧入手,分析报道议题的变化趋势。再次以保罗·吉的话语分析理论为出发点,从构建身份、构建活动、构建意义、构建关系、构建立场与策略、构建联系六个方面来分析《新华日报》对毛泽东形象的刻画、对共产党代表在渝期间活动的报道、对解放区政权和军队合法性的争取、对各个群体关系呼声的传达、对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及对共产党建国主张的宣传。最后用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从话语认知加工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新华日报》的报道框架,并对报道个案进行主题推导、主题结构分析和修辞分析。全文从宏观和微观、从总体到具体两个角度呈现重庆谈判时期《新华日报》的话语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