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时期《新华日报》的话语建构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其宣传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以及坚定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庆谈判时期其对共产党关于和平建国的各项主张的宣传和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揭露,更是使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通过对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话语分析,为我们呈现一个中共在当时构建的话语网络,我们可以知道《新华日报》是如何消解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并且建构起自身所代表的共产党的话语体系的。话语是说话者或作者在某个语境中运用语言系统表达个人思想或实现个人意图的口语或文本,是语言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交汇点。这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定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话语分析定义为“一门从语言学、文学理论、人类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及言语传播学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发展起来的新的交叉学科。话语分析不仅与语言有关,还与传播语境有关:谁与谁进行交流,传播?在什么样的社会和情境里?反应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本文首先对保罗·吉和梵·迪克两位学者的话语分析理论做了简单介绍。其次对《新华日报》在重庆谈判时期的所有报道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报道议题和报道侧重点,并从国共双方的主要分歧入手,分析报道议题的变化趋势。再次以保罗·吉的话语分析理论为出发点,从构建身份、构建活动、构建意义、构建关系、构建立场与策略、构建联系六个方面来分析《新华日报》对毛泽东形象的刻画、对共产党代表在渝期间活动的报道、对解放区政权和军队合法性的争取、对各个群体关系呼声的传达、对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及对共产党建国主张的宣传。最后用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从话语认知加工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新华日报》的报道框架,并对报道个案进行主题推导、主题结构分析和修辞分析。全文从宏观和微观、从总体到具体两个角度呈现重庆谈判时期《新华日报》的话语特点。
其他文献
综观以往的研究,往往只针对新闻话语的其中一方面。比如以“新闻写作”、“写作风格”等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和书籍,其实是关于新闻话语语言规则方面的研究。而对新闻话语的批判性
香港电视剧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至今仍然火爆荧屏。香港家族剧则是香港电视剧的典型代表,多次被选定为香港TVB台庆剧的拍摄类型,在拍摄数量上的庞大以及收视率的飙升,说明这
从本世纪初到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广播电视数字化”已经成为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一大趋势。它以其频道资源的极大丰富、传输声画效果的极大提高,以及播放内容、提供服务多元
公民新闻业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新闻实践运动,至今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它还被西方其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
期刊
现如今,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选择,其转型与变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与移动应用的兴起为传统媒体的变革转型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