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以亚洲、欧洲大陆多发。其中流行性出血热(EHF,HFRS的一种)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而发病最多的是中国。HFRS是由汉滩病毒引起的,经研究证实分为9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是汉坦型和汉城型流行。目前该病在我国流行仍十分严重,并且出现了新的流行特征:①发病例数上升明显;②现有疫区范围不断扩大,新疫区时有出现;③大中城市流行强度上升,疫情向大中城市蔓延;④流行的季节性发生变化,除冬季外,其它季节的月发病差异不明显。研究目的:莒南县以低海拔的平原、丘陵为主,境内河流密布;平邑县是典型的山区地形,海拔较高,河流较少。两县相距100余公里,但地理生态环境相差大,且两县HFRS发病率都较高,都是我国HFRS监测点。本研究利用两县历年HFRS发病资料、宿主动物监测资料等,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具有不同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HFRS疫源地的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在不同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的疫区进行HFRS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1.莒南县1975年9月1日~2005年12月1日共发生HFRS病例16118例,平均发病率58.61/10万,累计病死203例,平均病死率1.26%。其中男性占67.24%,15~64岁占总发病数88.05%,农民占总病例的88.92%;平邑县1980年12月~2005年12月,累计发生HFRS病例9384例,平均发病率29.48/10万,死亡265例,平均病死率2.82%。男性占64.96%,35~45岁人群发病所占比例最高(33.23%);农民占88.99%。2、两县HFRS的年发病水平呈周期性变化,平邑县流行周期约3~5年,莒南县约5~7年;两县均经历了秋冬季的单峰型→以秋冬峰为主的双峰型→以春峰为主的双峰型的季节性波动;总体上,两县HFRS秋冬季病死率大于春季,病死率总的趋势随时间在下降。3、两县疫源地先后经历了由姬鼠型散发阶段→姬鼠型暴发流行阶段→家鼠、姬鼠混合型散发流行阶段→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暴发→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散发阶段的变化过程,到2005年12月两县仍处在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散发阶段。鼠密度高峰在第三季度,鼠带毒率第4季度最高。4、HFRS病例的分布在两县乡镇有明显的聚集性。高发区多位于地势低洼,易受内涝及河水流过的平原地带;中发病区,主要分布在干旱丘陵地区和低山林区;低发病区域多分布在较高海拔的干旱山区,两县HFRS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家庭聚集现象。结论:(1)平邑县和莒南县HFRS的流行都经历了以下5个过程:散发→局部流行→暴发→广泛流行→散发阶段,但莒南县有一个HFRS的持续高发流行阶段(1990~1994年)。两县疫源地都经历了由HTN型→HTN型为主的混合型→SEO型为主的混合型的疫源地演变过程;两县病死率总的趋势在下降,秋冬季病死率明显高于春季病死率。(2)两县的年发病率、病死率、流行周期存在差异。莒南县的年发病率明显高于平邑县的年发病率,平邑县病死率则高于莒南县病死率。平邑县流行周期约为3~5年,莒南县HFRS流行周期约为5~7年,(3)HFRS发病率随地形地貌、生态景观等空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HFRS疫区有从莒南县所在的东南平原河网地区向西北部山区丘陵地带迁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