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型援助与支配型援助——冷战后中美两国对非援助政策的比较分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eming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引起了美国对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中美两国有关对非援助是否应该附加条件这一话题的争议也随之而来。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从援助国的视角出发,对冷战后中美两国对非援助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不仅有利于深入地探究中美两国不同对非援助模式的成因,而且有助于准确地认识中国独特的对非援助模式对于推动中非战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意义。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中使用的对外援助这一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对外援助的相关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对冷战后中美两国对非援助政策的演变和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本文认为,在冷战终结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基于对非洲不同的认识,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对非援助政策,使两国在援助政策的决策过程、实施过程、目标设定以及具体执行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分别形成了中国不附加条件的合作型援助和美国附加政治条件的支配型援助两种不同的模式。第四部分是通过从援助的内在动机及其实现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中美两种不同援助模式的主要差别,并指出这两种模式存在竞争关系。而产生竞争关系的原因在于中美两国对非洲国家选择发展道路的自主权存在不同看法。美国按照建立在西方发展经验基础上的国家现代化理论,认为政治自由化与经济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主张通过援助来“促进”和“推动”非洲国家内部体制的变化,在经济上确立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西方式的多党制民主体系;中国则从自身的发展经验出发,强调对非援助应该建立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非洲国家有权根据自身国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并不强求输出特定的发展模式,不附加任何条件,这种合作型的援助模式,为非洲国家对抗来自美国以援助为筹码的政治压力,提供了制衡的手段。
其他文献
农村养老保障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等
高质量建筑工程的建设需要配套建筑监理制度的完善,只有严格要求建筑工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设,才能建筑工程的安全。建筑监理工作时建筑工程当中重要的一环,在建筑监理时应
2008年7月14日,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Luis Moreno-Ocampo向法院预审三庭提交了对苏丹总统巴希尔的逮捕令,在国际法律与政治界引发了讨论。该逮捕令涉及种族灭绝罪的十个分罪、
学位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已成为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形式,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信用经济的发展与兴盛,单一的合同常常仅为当事人利益最大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当事人订立合同
霍克海默是德国当代重要的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近年来,其开创的社会批判理论逐渐为学界关注。  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