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信息在企业披露的众多信息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投资者最为关注、咨询最多的信息。应该按照何种标准向需求各异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一直是会计学术界与实务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进行择优选择的过程。由于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在决策时所倚仗的重要信息,所以投资者的择优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评估比较各备选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实现的。而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是投资者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评估比较的重要前提。因此,可比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直以来受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学者们的重视。IASC(IASB)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减少各国会计准则差异,并制定一个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会计准则以提高不同国家的会计信息可比性。FASB也把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视为发展会计准则的主要动因。我国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与IFRS实质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实现与其他国家会计信息的可比。迄今为止,已有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实质趋同。不过,随着对可比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不仅需要宏观层面会计准则的趋同,还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对会计准则的有力执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然而遗憾的是,在微观层面,和可靠性、相关性以及稳健性等其他早已深入企业层面研究领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比,因受到理论认识和度量技术的限制,可比性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进展缓慢。直至2011年企业层面操作性较强的可比性度量方法提出之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研究才出现重大转机,研究视角才得以从宏观层面深入至企业层面。不过由于起步较晚,企业层面可比性的实证研究在许多领域需要丰富和完善。这就为本文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契机。在企业层面的研究领域中,高管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热点问题。既然企业层面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度量瓶颈得以突破,那么高管特征与会计信息可比性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就成为本文感兴趣的问题。尽管已有少数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高管特征与可比性之间关系的探讨。但既有研究对可比性“相对”与“增量”特征的捕捉与刻画尚存在不足。“相对”特征指的是可比性是一个衡量目标企业和对照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差异的相对指标。和其他体现单个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指标相比,会计信息的可比程度应该由目标企业和对照企业共同决定。因此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企业之间可能更符合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相对”特征。此外,尽管可比性与可靠性同为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从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以及众多学者的观点来看,可比性是一种”增量”质量特征。即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首先需要参与对比的单个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然而,从既有探讨高管特征与可比性关系的研究来看,其研究思路与可靠性、稳健性等其他质量特征的研究相类似,依然以单个企业样本为基础,探讨的是单个企业的高管特征对可比性的影响,对可比性的“相对”与“增量”特征认识不足。这一不足可能会使既有研究陷入以下误区:(1)当两家企业采用了相同的会计操纵手法披露会计信息时,会计信息会在两家企业间呈现出较高的可比性。(2)某家未进行会计操纵的企业与进行会计操纵的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的比较时,未进行会计操纵企业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反而较低。既如此,本文深入思考了以下问题:(1)如何更好地捕捉与刻画企业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2)参与对比的两家企业的会计信息在各自具备了可靠性之后,是否就必然具备可比性?如果不是,再具备何种条件可以实现可比?(3)作为会计准则的重要执行者,不同企业的高管执行会计准则的差异程度是否会影响到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4)公司治理机制又会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从目前关于可比性的研究来看,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继续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以高管团队还是以单个高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既有研究来看,涉及高管特征的研究多聚焦于高管团队。这是因为既有研究大多聚焦于高管特征对企业战略决策或组织绩效的影响。对于企业层面较为宏观的战略和绩效而言,企业的决策效果和绩效水平是各高管群策群力的结果,以高管团队特征作为切入点无疑是合理的选择。而会计信息是较为微观的企业会计系统的“产物”。是否所有高管均能对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产生影响可能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或者说,以能够对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高管为研究切入点,可能是一个更加合理的选择。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CEO地位显赫,在企业高管中居于核心位置,拥有其他高管所无可比拟的掌控和发展企业的能力。这种主导地位使得CEO的判断力、价值观或认知能力能深刻影响包括会计决策在内的企业各项决策。因此,当两家企业的CEO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或认知能力时,两家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应该也会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两家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程度。所以,企业间CEO的判断力、价值观或认知特征差异就可以成为研究可比性的一个极佳切入点。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企业间CEO价值观或认知特征的差异更有可能追寻到微观层面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溯源,而且,高阶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指出,高管的判断力、价值观或认知等这些不易观察的隐性特征可以用易于观测的外在个人特征来衡量,比如年龄、教育水平、职业背景以及任期等特征。因此,研究CEO的价值观或认知特征差异对可比性的影响就可以转化为研究CEO的个人特征差异对可比性的影响。此外,会计信息从生成到披露会经历生产、控制、鉴证和披露等一系列环节。CEO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仅处于这条信息链的起始端。在披露之前,会计信息还要经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控制”以及外部治理机制的“鉴证”。或者说,其他高管、外部审计、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均会发挥一定的治理作用,从而影响着企业间CEO的特征差异与可比性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在组织论文的研究框架时,首先回答的问题是CEO特征差异是否会影响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按照任职特征将CEO进行“拆解”,从两企业间具体的CEO任职特征差异入手来实证检验CEO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随后本文进一步回答了以下问题:企业间公司治理机制的差异是否会影响CEO任职特征差异与可比性之间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公司治理机制所含内容甚多,究竟哪些机制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影响到CEO的会计决策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认为,由于会计准则的执行行为是一项专业较强的决策行为,所以,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中,CFO与审计委员会等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高管或组织应该最能够直接影响CEO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注册会计师是会计信息的最具专业权威的直接“鉴证”者,而证券分析师对于会计信息的搜集、传播以及分析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以CFO是否兼任内部董事、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审计师执业经验以及分析师关注度作为切入点,分别探讨企业间内外治理机制的差异对CEO任职特征差异与可比性之间关系的影响,从而使本文形成一个较为严谨完整的论证体系。聚焦于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阐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意义与目标、研究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第二章是文献综述,聚焦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因素和高管特征、公司内外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梳理与回顾已有相关研究,并进行评述;第三章是理论基础部分,系统总结和梳理本文的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首先阐述委托代理理论等基本理论,然后从可比性的特征、会计准则存在的弹性空间、企业的“有限理性”行为以及管理者执行会计准则的动机与能力入手,分析在微观层面CEO执行会计准则的效果与可比性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实证部分的理论分析提供基本框架。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实证检验部分。第四章检验了企业间CEO任职特征差异对可比性的影响,然后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探讨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对CEO任职特征差异和可比性之间关系的影响。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启示部分,包括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研究启示、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方向。本文获得了以下结论:结论一,企业间CEO的任职特征差异会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CEO的任期、财务经历、兼职企业数量以及政治背景等任职特征作为切入点探讨了 CEO任职特征差异对可比性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企业的CEO任期差异程度越大,在面临相同的经济业务时,越有可能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可比程度下降。(2)具有财务经历的CEO通常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能力和谨慎行事、严格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两家企业的CEO如果均具有财务经历,那么对相同的经济业务就容易形成相同的判断,从而执行相似的会计政策,提升会计信息的可比性。(3)CEO在其他企业的兼职可以为CEO提供更多的决策参照,同时也可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因为环境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决策风险。因此,两家企业的CEO均兼职较多的企业时,CEO对行业内的常规会计政策或会计惯例的掌握程度会更高。在面临相同的经济业务时,兼职企业数量较多的CEO更有可能执行与行业常规保持一致的会计政策,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程度。(4)CEO政府官员类政治背景和代表委员类政治背景对可比性的影响不同。当两家企业的CEO均具有政府官员类政治背景时,两家企业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较低;而当两家企业的CEO均具有代表委员类政治背景时,两家企业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较高。结论二,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会减弱(增强)CEO任职特征差异(相似)程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向(正向)影响。本文从CFO是否兼任内部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履职能力这两个视角,来探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如何影响CEO任职特征差异与可比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CFO兼任内部董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CFO有条件摆脱对CEO意志的屈从与配合,从而有助于CFO对CEO实施更加有效的财务监督或者提供更高效的决策支持。因此,两家企业的CFO均兼任内部董事能够改善各自企业CEO的会计决策效果,使得会计政策选择更加恰当合理,从而在面临相同的经济业务时,两家企业CEO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更加趋于一致,减弱(增强)CEO任职特征差异(相似)程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向(正向)影响。(2)审计委员会治理作用的发挥与其履职能力紧密相关。审计委员会的履职能力可以体现在独立性、专业性、勤勉程度、声誉、规模以及学历等多个方面。履职能力较高的审计委员会能够熟练掌握企业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流程,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CEO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会计信息客观反映经济业务提供保障。因此,当两企业的审计委员会均具有较高的履职能力时,审计委员会对CEO的监督效果会得到加强,更易于发现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舞弊行为,使得CEO的会计选择更加恰当合理,从而在面临相同的经济业务时,两家企业CEO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更加趋于一致,减弱(增强)CEO任职特征差异(相似)程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向(正向)影响。结论三,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会减弱(增强)CEO任职特征差异(相似)程度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向(正向)影响。本文探讨了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外部审计与证券分析师对CEO任职特征差异与可比性之间关系的影响,具体而言:(1)执业经验丰富的审计师更容易形成较为一致的审计风格。通过对企业的审计监督与会计指导,审计师的风格可以影响到CEO的会计选择。因此,在面临相似的经济业务时,由执业经验丰富的审计师审计的两家企业,更有可能执行相似的会计政策,从而减弱(增强)CEO任职特征差异(相似)程度对可比性的负向(正向)影响。(2)本文的结论支持了分析师关注的“监督效应假说”。即分析师关注是一种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一方面,分析师的关注度可以改善企业的外部信息环境,在遇到不确定性较高的经济业务时,可以为CEO的会计决策提供参考价值较高的评估或预测信息。另一方面,分析师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比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更能发现CEO不够合理的会计选择,从而对CEO的会计选择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监督。因此,在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面临相同的经济业务时,各企业CEO会计政策选择的不确定性会下降,会计政策的选择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从而减弱(增强)任职特征差异(相似)程度对可比性的负向(正向)影响。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选题视角的创新。本文拓展了微观层面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研究领域,丰富了高管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文献。既有研究大多探讨的是高管特征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以及稳健性等的影响,对可比性的关注较少。主要原因在于:(1)可比性指标的度量具有一定的难度;(2)用来解释高管特征对可比性影响的理论相对匮乏。不过,自2011年具有开创性的企业层面可比性度量方法提出以来,关于可比性的实证研究正逐渐增多。我国的可比性实证研究在近几年也已开始展开,并且许多观点与方法正处于争鸣与完善阶段,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抓住这一研究契机,以高阶梯队理论等理论为基础,以CEO任职特征差异(相似)程度为切入点,来考察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动机与能力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公司治理机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本文的选题紧跟学科前沿,视角新颖,可以加深对微观层面可比性影响因素的认识。第二,研究思路的创新。既有研究大多采用与考察可靠性、稳健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似的思路来考察可比性。与既有研究的思路不同,本文的研究思路围绕着可比性的定义和内涵来展开,突出了可比性的“相对”与“增量”特征。“相对”特征指的是要评估某一企业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必须要为它找到合适的“对照企业”,可比程度由该企业和对照企业共同决定。这种“相对”特征意味着用来研究可靠性、稳健性等单个企业质量特征的思路并不适合于可比性。“增量”特征指的是可比性是会计信息在满足可靠性基础上的一项增量质量特征,不具可靠性的会计信息会为可比性的计算和研究结论带来偏差。因此,本文首先按照“增量”特征筛选出会计信息具有较高可靠性的企业,然后根据“相对”特征对这些企业进行两两组合形成企业对,最后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这一思路更加符合可比性的定义和内涵,突出了可比性的“相对”与“增量”特征,创新性和针对性较强。第三,理论视角的创新。高管行为具有“有限理性”特征已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但既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高管的“有限理性”行为对企业战略决策和组织绩效的影响。既然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会计选择实际上也是一种决策行为,并且这一决策权由CEO所掌控,那么本文就将CEO的“有限理性”特征引入至会计选择行为这一研究情境中来,利用“有限理性”假设来解释CEO会计选择行为对可比性的影响。最终形成以下基本理论逻辑:CEO的“有限理性”会使企业的会计选择无法达到最优,而是一种次优选择。这种次优选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由于不同CEO进行会计决策的动机与能力各不相同,在面临相同的经济业务时,不同的CEO所做出的决策可能会不尽相同,最终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比程度。而且,CEO的“有限理性”行为会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中存在差异,从而对可比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本文以“有限理性”视角来解释CEO在执行会计准则过程中的会计选择行为对可比性产生的影响,可以从微观层面补充现代企业理论的内容,拓宽“有限理性”假设的解释空间,具有较强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