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分析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8例,经病理学、细胞学诊断,符合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4例,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观察组24例,采用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治疗,采用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表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QOL)评估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按照WHO制定的实体瘤的疗效标准(RECIST)评估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分别在患者用药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节点,空腹静脉采血4ml,进行患者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指标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A50、CEA、CYFRA21-1)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2例,稳定6例,疾病控制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P<0.05)。2.治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CD8~+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P<0.01),观察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血清CA50、YFRA21-1、CEA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A50、YFRA21-1、CEA含量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P<0.01),观察组血清CA50、YFRA21-1、CE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4.依据KPS评分、QOL评分表标准量化评估观察组患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达到72.22%(17/24),症状改善时间为6~17d,平均症状改善时间为11.35±2.11d;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为45.83%(11/24),症状改善时间为9~23d,平均症状改善时间为14.28±2.64d;两组统计学对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观察组患者在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用药期间所发生的毒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主要症状为Ⅰ度~Ⅱ度皮疹或胃肠道反应,患者在用药期间未采取其他特殊的干预,可自行缓解;而常规化疗方式干预的对照组患者用药期间毒副反应症状多为骨髓抑制、间质性肺炎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并且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较为严重,可达到Ⅲ度,需给予特定的治疗干预。两组患者在毒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用药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用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疾病控制效果。2.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有助于调节免疫应答、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3.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用药治疗可减少药物副作用反应,延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