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其凝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性研究——妊娠期血栓前状态的初步探讨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在正常孕产妇不同孕期中的变化,从出凝血系统的多环节入手,阐明妊娠期血栓前状态的发生机制,初步确定其敏感指标,并初步探讨VitE、VitC预防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发生的可行性. 方法:(1)随机选择140 例正常<,①(见附注)>早孕(孕10-14周)妇女,其中预防组68例,给予抗氧化性治疗(VitE 100mg,qd VitC 0.3,tid),对照组72例,不用药.(2)这些孕妇分别于孕10-14周、20-24周、30-34周进行下列基础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指标(Fbg、PT、APTT、AT-Ⅲ、INR、D-D)、心电图和脏器血流指标(子宫动脉血流).根据受检孕妇的凝血状态,分为高凝倾向组<,⑦(见附注)>和正常组,高凝倾向组给予预防性活血化淤治疗(丹参<,③(见附注)>2片,tid),正常组作为对照.如果发生单纯性妊娠高血压,用药同上;如发生子痫前期和子痫,进行药物治疗,并可以对症治疗.产后3-7天进行血常规和出凝血指标的检查,产后3个月内进行临床资料的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产后7天、42天、3月). 结果:Fbg、D-D随着妊娠的进展逐渐增高,妊娠早、中、晚三期差别有显著性(P<0.05);PT、APTT随着妊娠的进展逐渐缩短,差别有显著性(P<0.05):AT-Ⅲ在妊娠早、中、晚三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液逐渐处于高凝状态,且存在明显血栓前状态.产前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及血栓前状态指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凝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氯胺酮预处理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70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c组),肺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组),肺缺血再灌注+氯胺
背景: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egeneration,IRD)全球的患病率为1/3000~1/2000,是青壮年的首要致盲原因。IRD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Usher综合征、Leber先天性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