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将模拟牙菌斑生态环境,通过人工口腔动态模型,以棱柱状nano-HA、球状nano-HA、胶体态nano-HA、混合态nano-HA及氟化钠为实验组,研究不同nano-HA对人工菌斑形成及对早期釉质龋的影响,从而对防龋效能进行综合评估。为nano-HA可能作为一种新型防龋材料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以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乳酸杆菌、粘性放线菌为实验菌株,以含有0.44g/ml的棱柱状nano-HA的蔗糖溶液,0.44g/ml的球状nano-HA的蔗糖溶液,0.44g/ml的混合态nano-HA的蔗糖溶液,0.88g/ml的胶体态nano-HA的150mM蔗糖溶液,0.0248g/ml的氟化钠的蔗糖溶液为模型药物,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蒸馏水为对照。将牙块、玻片置于恒流培养室中,通过调节温度、氧分压、pH、清除率、循环流速及代谢底物等参数建立模型。实验开始接种已复苏鉴定菌株到培养罐的人工唾液培养基中。基础连续培养达到稳定生长后,接通恒流培养室,按细菌与新鲜培养基1:9(v/v)比例同时给予新鲜的人工唾液,24小时后停止接种细菌,继续给予新鲜人工唾液。每日监测连续培养室液相细菌生长情况,当各菌生长与构成达到稳定后,加入测试溶液于恒流培养室中(1次/12小时,每次为恒流培养室溶液体积的1/10),从此刻以后,分别在2天、3天取出部分牙块、玻片观察人工菌斑表面形态及细菌附着情况;7天后取出剩余牙块,观察组织病变情况;整个实验过程连续记录培养系统中的pH动态反应,通过人工菌斑形态观察、牙体组织病变形态等指标对不同nano-HA的防龋效能进行动态评估。
结果:本实验通过人工口腔模型观察到球状nano-HA、混合态nano-HA对细菌定植、人工菌斑胞外多糖基质以及对龋样病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了球状nano-HA、混合态nano-HA防龋作用的有效性,其中球状nano-HA的抑龋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结论:1.球状nano-HA和混合态nano-HA具有较好的防龋作用,特别是球状nano-HA,它通过抑制致龋菌及胞外基质在牙面上的黏附或聚集、甚至一定的再矿化作用,可实现对早期釉质龋的预防。
2.本实验表明应用人工口腔模型研究nano-HA的防龋效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