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HA对早期釉质龋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佳木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将模拟牙菌斑生态环境,通过人工口腔动态模型,以棱柱状nano-HA、球状nano-HA、胶体态nano-HA、混合态nano-HA及氟化钠为实验组,研究不同nano-HA对人工菌斑形成及对早期釉质龋的影响,从而对防龋效能进行综合评估。为nano-HA可能作为一种新型防龋材料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以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乳酸杆菌、粘性放线菌为实验菌株,以含有0.44g/ml的棱柱状nano-HA的蔗糖溶液,0.44g/ml的球状nano-HA的蔗糖溶液,0.44g/ml的混合态nano-HA的蔗糖溶液,0.88g/ml的胶体态nano-HA的150mM蔗糖溶液,0.0248g/ml的氟化钠的蔗糖溶液为模型药物,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蒸馏水为对照。将牙块、玻片置于恒流培养室中,通过调节温度、氧分压、pH、清除率、循环流速及代谢底物等参数建立模型。实验开始接种已复苏鉴定菌株到培养罐的人工唾液培养基中。基础连续培养达到稳定生长后,接通恒流培养室,按细菌与新鲜培养基1:9(v/v)比例同时给予新鲜的人工唾液,24小时后停止接种细菌,继续给予新鲜人工唾液。每日监测连续培养室液相细菌生长情况,当各菌生长与构成达到稳定后,加入测试溶液于恒流培养室中(1次/12小时,每次为恒流培养室溶液体积的1/10),从此刻以后,分别在2天、3天取出部分牙块、玻片观察人工菌斑表面形态及细菌附着情况;7天后取出剩余牙块,观察组织病变情况;整个实验过程连续记录培养系统中的pH动态反应,通过人工菌斑形态观察、牙体组织病变形态等指标对不同nano-HA的防龋效能进行动态评估。 结果:本实验通过人工口腔模型观察到球状nano-HA、混合态nano-HA对细菌定植、人工菌斑胞外多糖基质以及对龋样病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了球状nano-HA、混合态nano-HA防龋作用的有效性,其中球状nano-HA的抑龋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结论:1.球状nano-HA和混合态nano-HA具有较好的防龋作用,特别是球状nano-HA,它通过抑制致龋菌及胞外基质在牙面上的黏附或聚集、甚至一定的再矿化作用,可实现对早期釉质龋的预防。 2.本实验表明应用人工口腔模型研究nano-HA的防龋效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其他文献
箍效应(ferrule effect)指的是包绕牙本质肩领的金属环抵抗功能性的杠杆力、锥形桩的楔入作用,以及桩粘接过程中施加的侧向力所产生的应力,从而保护牙根,减少临床根折发生的可能
后牙反(牙合)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其中多数患者为单侧后牙反(牙合)。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在下颌的闭口运动过程中,常由于(牙合)干扰的存在及没有适当的牙尖引导,使下
牙髓组织属于疏松结缔组织,具有修复和再生能力。牙髓干细胞(dentalpulpstemcells,DPSCs)是位于牙髓组织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自我更新和高度增殖能力,有望成为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