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整体素质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就其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资金供应难以满足资金需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融资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当前的“融资难”首先表现为间接融资难,其实质为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因此,解决“融资难”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逐步营造社会的信用环境,努力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当前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日本、美国、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分别于1937年、1951年、1953年和1960年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成为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在我国尚处于初创阶段,其理论与实践的积累还不够充实,仅就现有的经验和资料来完成相关研究仍有很大难度。本文在对以日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模式,结合辽宁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对该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了具体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动机、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结构。第二部分讨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信贷配给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理论、信号传递与资信评价理论及关系贷款理论,为本论文研究的展开做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对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论文该部分首先详细介绍了日美及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为下文的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研究做了铺垫。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状,并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第五部分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改进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信用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应该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的信用担保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地区的区域发展特点,不断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