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蛤蟆通河流域地处三江平原南端,是宝清县重要的粮食产区。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日益增加,流域内已经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等环境地质问题。本文以三江平原蛤蟆通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土样品采集,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同位素(18O、D、3H、14C)技术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水力联系、地下水的年龄、可更新速率;同时,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法、离子比值法和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技术,识别流域水化学组分的来源及形成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水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和山前侧向径流补给,平原区河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弱;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及第三系裂隙孔隙水侧向径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侧向径流和人工开采;第三系裂隙孔隙水主要受到基岩裂隙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埋深小于30m,第四系孔隙水地下水滞留时间在漏斗区为5-16年左右,非漏斗区为170-250年左右;埋深大于30米,地下水年龄为3000-5000年左右。地下水年更新速率在八五三农场六分场一带(漏斗区)为0.727.2%/a,在非漏斗区为0.340.50%/a。第三系裂隙孔隙水年龄在7000到20000年,年更新速率在山前为0.035%/a,台地区为0.0050.016%/a左右;平原区为0.0010.003%/a左右。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有HCO3-Ca、HCO3-Ca·Mg、HCO3-Ca·Mg·Na、HCO3-Na·Ca·Mg、HCO3-Na·Ca和HCO3-Na,自山前向低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从HCO3-Ca、HCO3-Ca·Mg变为HCO3-Na·Ca·Mg、HCO3-Na·Ca。控制研究区水化学组分形成的作用主要为CO2、斜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的溶解,Ca-Na离子交换,蒙脱石的沉淀及人类的农业活动。上述研究成果可以为蛤蟆通河流域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