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式语法,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对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反思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语法理论。目前,对构式语法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理论层次,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尤其是对构式语法中的惯性压制现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以中国的EFL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对英语V+N1 and N2构式中的惯性压制现象的心理加工的现实性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具体研究问题为:(1)惯性压制对于中国熟练汉-英双语者理解和加工句子是否会有影响?(2)惯性压制的类型对于中国熟练汉-英双语者理解和加工句子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3)句子类型和惯性压制类型对于中国熟练汉-英双语者理解和加工句子是否具有交互效应?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句子类型2:(压制/非压制)×压制类型2:(前压制/后压制))。实验选取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相关专业30名在读研究生作为被试,采用E-builder编程,通过Eye Link 1000型眼动仪记录眼动轨迹。实验材料随机呈现在19英寸的电脑屏上,要求被试阅读并理解压制或非压制句子,后按空格键,然后对随后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实验选取动词兴趣区和整句兴趣区的兴趣区停留时长、兴趣区注视次数、回视路径时间、第二遍阅读时间等眼动指标作为分析数据,首先进行初步处理,然后输入SPSS16.0软件中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整个实验完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实验结果如下:(1)在动词兴趣区内,句子类型在兴趣区阅读时间指标上产生了主效应[F=7.596,p=.010<.05],句子的压制类型在兴趣区阅读时间指标上未产生主效应[F=.038,p=.847>.05];句子类型在兴趣区注视次数指标上产生了主效应[F=6.396,p=.017<.05],句子的压制类型在兴趣区注视次数指标上未产生主效应[F=.237,p=.630>.05];句子类型和惯性压制类型在各眼动指标上未产生交互效应[F=.775,p=.386>.05;F=.930,p=.343>.05]。以上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惯性压制句与非惯性压制句的理解与加工,在动词兴趣区的兴趣区阅读时间和兴趣区注视次数指标上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惯性压制对于被试对句子的理解和加工有影响。(2)在整句兴趣区内,句子类型在兴趣区阅读时间指标上产生了主效应[F=5.356,p=.028<.05],句子的压制类型在兴趣区阅读时间指标未产生主效应[F=.445,p=.510>.05];句子类型在第一次阅读时间指标上产生了主效应[F=5.036,p=.033<.05],句子的压制类型在第一次阅读时间指标上未产生主效应[F=2.371,p=.134>.05];句子类型在第二次阅读时间指标上未产生主效应[F=1.207,p=.334>.05],句子的压制类型在第二次阅读时间指标上未产生主效应[F=1.828,p=.248>.05];句子类型和惯性压制类型在各眼动指标上未产生交互效应[F=.024,p=.879>.05;F=2.330,p=.138>.05;F=1.950,p=.235>.05]。以上结果表明,被试对于惯性压制句与非惯性压制句的理解与加工,在整句兴趣区的兴趣区阅读时间、第一次阅读时间指标上具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第二次阅读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被试对惯性压制句的前期加工较困难,但是后期加工与非压制句的加工没有差异。也就是说,被试对于惯性压制现象句子理解与加工具有心理现实性发生在句子加工的前期。综上所述,英语构式中的惯性压制现象对句子的加工产生了影响,惯性压制对于中国熟练汉-英双语者理解和加工句子具有心理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