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研究,初步探讨HBeAg阴性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BV-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性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技术,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症状、舌脉、体征;中医证型分为五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HBV-DNA定量结果。由专科医生填写调查表,中医证型由2名副高职称以上专家根据辨证标准最后核定。经过研究人员培训,修改调查问卷后,实施临床观察。统计方法:将资料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整理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种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点及与HBV-DNA定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率的比较采用X~2(卡方)检验,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秩合检验,检验水平a=0.05。结果:本次研究的158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各证型的分布按所占比例大小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其中肝郁脾虚98例(62%),湿热中阻26例(16.5%),肝肾阴虚19例(12%),淤血阻络12例(7.6%),脾肾阳虚3例(1.9%)。其中以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为其常见证型,占所调查对象的90.5%。HBV-DNA≥10~3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淤血阻络型为91.7%,肝肾阴虚型为84.2%,湿热中阻型为80.8%,脾肾阳虚型为66.7%,肝郁脾虚型为58.2%,经X~2检验,X~2=11.633,P=0.02<0.05,说明五组证型的HBV-DNA≥10~3阳性率有显著差别。随着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的顺序,HBV-DNA≥10~3阳性率呈升高趋势。五种中医证型的HBV-DNA≥10~4阳性率以及HBV-DNA≥10~5阳性率经X~2检验,P>0.05,说明五组证型的HBV-DNA≥10~4阳性率以及HBV-DNA≥10~5阳性率尚没有明显差别。五组证型的HBV-DNA定量经两两比较,脾肾阳虚型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与肝郁脾虚型均有差别(P<0.05)。即湿热中阻型高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高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高于肝郁脾虚型。其他各型间可认为无差别(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有其分布特点,其中以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为其常见证型;五种证型中的HBV-DNA≥10~3阳性率有差别;五组证型的HBV-DNA定量中,湿热中阻型高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高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高于肝郁脾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