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泥炭地是我国陆地重要的储碳(C)生态系统,对环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气候变暖和氮(N)沉降增多影响泥炭地植物的N、磷(P)吸收,从而改变该生态系统的植被群落结构和固C潜力。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值反映了植物的固C能力和N、P吸收及其限制性特征,能够提升对泥炭地生态系统固C能力变化的准确评估。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地区18个泥炭地常见的3种草本(白毛羊胡子草、玉簪薹草、小叶章),5种落叶灌木(柴桦、越桔柳、细叶沼柳、笃斯越桔、越橘)和3种常绿灌木(杜香、地桂、头花杜鹃)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植物叶片C、N、P指标的种间和空间差异特征,探讨了影响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的生物和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泥炭地11种优势植物叶片C、N、P含量和C:N、C:P、N:P值的变化范围分别在32.7%-50.5%,0.7%-2.8%,0.05%-0.41%,15.1-61.5,97.6-805.7,2.7-28.4。其中灌木C、N、P含量总体高于而C:N、C:P、N:P值低于草本植物,说明大兴安岭泥炭地灌木固C和N、P吸收能力总体高于而利用效率低于草本。小叶章、越桔柳、细叶沼柳、头花杜鹃N:P均值小于10,而白毛羊胡子草、柴桦、杜香、地桂、越橘、笃斯越桔和玉簪薹草均值分布在10-16,说明大兴安岭泥炭地多数植物受N和P共同限制,少数受N限制。(2)11种植物C、N、P含量和C:N、C:P、N:P值的空间变异系数顺序为N:P(27.8±9.6%)>P(25.1±7.5%)>C:P(24.7±8.6%)>N(13.3±6.4%)>C:N(11.8±6.1%)>C(5.6±1.8%)。草本C、N、P指标的空间变异系数总体高于灌木,说明草本C、N、P指标对环境条件响应较灌木敏感。草本N含量种间变异系数高于落叶灌木和常绿灌木,说明草本N吸收的种间差异高于灌木。落叶灌木P含量种间变异系数高于草本和常绿灌木,说明草本和落叶灌木N、P吸收的种间生理分化较常绿灌木高。(3)总体上,植物叶片C、N、P含量和C:N、C:P、N:P值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海拔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本研究泥炭地分布区域的环境因子变化范围相对较小有关。三种生活型中(草本、落叶灌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叶片N含量、C:N值与年平均气温、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落叶灌木的N、P吸收相比草本植物和落叶灌木响应气候变化敏感。草本植物的叶片N、P含量随着土壤总N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落叶灌木和常绿灌木则相反,这说明土壤N、P含量的增加促进了三种生活型植物对土壤养分的竞争。除常绿灌木外,草本植物和落叶灌木叶片N、P含量不随土壤总P含量发生显著性变化,说明土壤P素对植物N、P吸收的影响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