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层状云微物理特征及降水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aime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淡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已严重影响着中国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工增雨,就是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有效新途径.降水过程的云微物理结构的观测和催化效应的分析在人工增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文用综合观测的方法,利用机载PMS云粒子探测系统,根据云系的宏微观结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垂直探测飞行,配合卫星、雷达、地面雨量、雨强计网观测资料对2003年9月17日延安降水性层状云系中那些有代表性的部位或垂直分层做细致的观测分析,获得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和自然降水形成的物理过程,并用观测事实来验证人工增雨引晶催化后的物理响应判据.该文通过对不同高度上的粒子特征量和谱分析,降水性层状云宏微观垂直结构配置或水凝物主要特性可以分为5个发展层.过冷水滴和冰晶共存层存在,且冰晶活跃增长,此层的存在可能是发生降水的关键.在零度层以下蒸发层的存在,且比较深厚,应是导致地面雨强较小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对暖层的云滴谱和雨滴谱进行了计算,对小云滴、大云滴和雨滴分布可以用同一种形式的分布密度函数多阶Г函数N(D)=N<,0>Dexp(-λD)来表示.拟合值和观测值吻合的较好,计算出的平均直径、均方根直径、均立方根直径和粒子浓度与观测值也比较吻合;该文对两组个例的催化影响区域及可能采集到相应值的下风方区域进行了分析,催化下风向影响区的F-100、2DC、2DP的粒子浓度比背景值都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同,应该是催化响应时间的原因.并结合雷达、地面雨量进行了分析,观测事实说明作业区作业条件选择是合理的,并有一定的作业效果.
其他文献
MM5中的Reisner2方案是一种含霰的复杂混合相显式云物理方案,该方案包含了云水、雨水、冰晶、雪和霰的混合比预报方程,同时对冰晶的数浓度作了预报.该方案将雪的M-P分布谱参
该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云导风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傅立叶导风技术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以波动理论和傅立叶变换为基础,对一维傅立叶相位导风技术进行理论推导和误差分析;第三章
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在全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水资源已成为抑制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实施合理用水、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