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始终对主体性产生着影响。进入现代社会后,这一影响变得空前深刻,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发展都会对主体性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主体性也成为评价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可以说,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与主体性的发展是一个同步发展、双向建构的过程。作为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虚拟技术以及在虚拟技术基础上产生的虚拟实在则程度空前地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对象和环境,虚拟技术及其相关的认识技术使哲学主体性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作为一种适应性的认识技术,虚拟技术强化了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技术建构,在以虚拟实在作为新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工具的背景下对主体性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由于虚拟实在带给人类全新的认识和实践方式,改变着人类的感知觉世界,并通过将人的本质对象化、虚拟化而深化了主体的内涵,赋予知识进化以新的解释和机制,引发人类对主体性的思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主体性理论,充分认识到虚拟实在对主体性产生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史中,许多哲学家如胡塞尔(Edmund Husserl)、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等,有的早已对虚拟技术及其相关问题做了广泛而深刻的思考,有的虽然生活在虚拟技术出现之前的时代,但其理论中也包含了关于虚拟实在的思想。因此,本文在对主体性问题的分析中,充分借鉴了哲学主体性研究发展历史上各种学派与理论,从中提取差异与共同。鉴于虚拟实在技术本身就包含了多种学科的综合,本文也运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以便尽可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对虚拟实在中的主体性进行阐述。 通过对现象学、存在学、媒介理论和交往理论的研究,结合主体性研究相关理论,本文从虚拟实在技术、主体身份及自我认同、主体认识与实践能力、主体间性以及交互主体性等方面,对由于虚拟实在的介入而导致的主体性变化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当前表现虚拟实在中主体性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虚拟买在中的主体性研究的事实案例进行认识论分析。同时在认识论的指导下,试图揭示作为全新认识对象的虚拟实在在认识实践活动及交往活动中将如何影响人的主体性,虚拟实在的主体在不同层面将以何种方式呈现,以及主体性的判别标准又将产生怎样的变化。针对虚拟实在的特点,本文在对主体性变化的研究中,不是仅仅把重点放在单个主体的属性上,更关注作为整体的主体在交互行为中所展现的属性。本文认为,虚拟实在对一主体性的影响超过以往的任何科学技术,这不仅体现在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更体现在虚拟实在对一主体性的影响不能简单用“张扬”或“困境”来描述,而是全面、复杂的。只有认识并正视虚拟实在下的主体性变化,才能建立起真正人性化的虚拟世界,才能保持人类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