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5I粒子和60Co照射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目的采用125I粒子和60Co照射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株A549及人正常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株BEAS-2B照射,探讨两种不同的照射方式对NSCLC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抑癌效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处于指数生长期的NSCLC细胞株A549及人正常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株BEAS-2B分别行125I粒子及60Co照射。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照射剂量分别为2、4、6、8Gy,对照组照射剂量为0Gy。照射后的细胞分别检测细胞存活分数、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存活分数明显降低。在照射剂量为4、6、8Gy时,A549细胞表达较明显的G1期阻滞。同时在照射剂量为4、6、8Gy时,两种照射方式都能导致A549细胞凋亡率的明显升高。在照射剂量为4、8Gy时,两种照射方式都能显著上调Bax、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蛋白的表达及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与60Co照射组相比,125I粒子照射组诱导A549细胞表达更低的细胞存活分数、更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效应及更高的细胞凋亡率,而且对凋亡相关蛋白的调节效应更明显。在相同照射剂量、不同照射方式及相同照射方式、不同照射剂量下,BEAS-2B细胞的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结论125I粒子照射和60Co照射均有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125I粒子照射作用更明显。Bcl-2/Bax蛋白比的失衡和Caspase-3、PARP蛋白的激活在125I粒子照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评估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对28例手术不能切除的进展期NSCLC患者,经排除治疗禁忌症后,经CT导引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进行治疗。术前将胸部CT扫描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根据重建图像勾画靶区,以TPS规划的粒子数目、空间分布及剂量分布率,经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至肺肿瘤内。术后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疼痛情况进行评定;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身体功能状态;根据2000年新修订的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肿瘤疗效评估。并监测125I粒子植入治疗NSCLC前后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和CYFRA21-1的浓度。结果:中位植入粒子数25粒(845粒),肿瘤的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80130Gy。治疗后随访137个月。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P<0.05),VAS评分由治疗前4.14±1.69分下降至治疗后1个月2.29±1.41分。KPS评分显著提高(P<0.05)。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15.5个月,1年、2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8.04%、20.31%。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1.95%、30.84%和6.17%。125I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的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的水平与植入前比较明显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粒子治疗术后1个月与3个月测定的CEA、CYFRA21-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5I粒子植入术后CEA测定中,标志物水平降低组有53.85%的死亡率,升高组有86.67%的死亡率(P=0.055)。125I粒子植入术后CYFRA21测定中,标志物水平降低组有36.36%的死亡率,升高组有94.12%的死亡率(P=0.001)。术中患者均出现穿刺部位肺组织的少量出血,11例患者出现气胸,患者均无明显自觉不适症状,经保守治疗后好转。5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痰中少量血丝,未行特殊处理即自行缓解。术后影像学随访,未发现植入部位粒子的迁移。在随访过程中未见咯血、气管瘘、放射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NSCLC近期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临床是一项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介入治疗方法,治疗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的随访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