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锤体相关蛋白spindlin1与甲基化组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i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结构生物学手段对纺锤体相关蛋白 spindlin1与其甲基化的组蛋白多肽底物所形成的复合物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原核细胞大量表达的体外重组蛋白,构建了spin基因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ET28a/SUMO和pGEX-2T,根据表达结果,确认了能够得到大量带有his-SUMO标签和GST标签的可溶性重组spindlin1。  在 LB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表达菌株 BL21(DE3)中进行了目的蛋白的大规模表达。电泳检测结果表明,在常规培养和诱导条件下(37℃培养;16℃,0.3mmol/L IPTG诱导表达),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重组目的蛋白。  利用柱式层析方法分离纯化了目的蛋白,确立了稳定可重复的纯化策略,即亲和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得到了结晶纯、高浓度(约24mg/mL或0.9mmol/L)的目的蛋白溶液,并用于结晶实验。  用纯化的目的蛋白产物进行结晶条件的筛选和优化,最终,确立了稳定可重复且能够形成高质量晶体的结晶条件,即:0.1mol/L CAPS,pH=11;2.0mol/L(NH4)2SO4;0.2mol/L Li2SO4;0.1mol/L Glycine,得到的蛋白质晶体适合于衍射实验。  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利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蛋白质复合物晶体,收集到了一套分辨率达到2.4?的衍射数据,并据此初步解析并修正了spindlin1和它的结合底物H3K4me3多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通过结构模型得到了关于二者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即:spindlin1的第二个tudor结构域参与识别和结合三甲基化的赖氨酸残基,其中spindlin1上至关重要的氨基酸残基位点是(从N-端开始) Phe116,Trp126,Tyr145,Tyr152等四个带有芳香环的残基;spindlin1上的残基 Tyr154和三甲基化的赖氨酸残基之间通过氢键稳定相互作用;spindlin1第二个tudor结构域中的残基Asp159和组蛋白多肽上的残基Arg2之间通过盐键稳定相互作用;组蛋白H3K4me3多肽的残基Arg8或者发生甲基化修饰的残基Arg8可能会伸入到spindlin1第一个tudor结构域中来加强整体的识别和结合力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农耕技术向现代化农机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农业农机技术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和上升空间.充分认识到农机技术对于现代农
媒介素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评判标志,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基本条件。媒介素养是公众对媒介使用能力,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主动利用媒介信息提升生活品质、工作效能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论、质疑、创造、批判及转化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指培养公众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应对转化能力。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有学者认为这一理论的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研究大豆脂肪代谢机制,对于改善大豆品质和促进大豆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于2008~2009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试验站进行,分别采用田间小区、框栽试验及室内发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试验中选用了三个品质类型的5个大豆品种:东农42(高蛋白品种)、东农47(高油品种)、绥农14(普通品种)、黑农43(高蛋白品种)、黑农45(高油品种),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和发芽试验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hau CMS是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1999年发现的天然芥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是一种全新的油菜胞质不育类型,不育彻底稳定,不受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在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hau CMS不育系、保持系、育性恢复株为材料,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育基因的蛋白表达模式;结合iTRAQ和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我国育种技术和取得了新的突破.不仅打破了传统技术的限制,也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文章以新疆巩留县为例,简单分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统计,从1996年到2015年的20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0亿公顷,其中,转基因棉花累计种植面积达3亿公顷。转基因作物为农户及
众所周知,新疆的土地比较辽阔且草地资源比较丰富,该地区的畜牧行业也较为发达,且草原资源对畜牧行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新疆巩留县主要是以特克斯河峡作为分界点
本试验以苏格兰留兰香(Mentha cardiace Geraede.)为材料,针对其在河南尉氏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食用品质进行试验研究,结论如下:1.留兰香的株高、分支数、主茎叶对数是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留兰香地上部分的折干率在生长后期保持在24.28—24.40%之间。株高变化呈现“S”型,分支数与主茎叶对数在6月5日达到最大值。株高、单株分支数和主茎叶对数随种植行距的增加而增加,设置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