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样板戏”是在“文革”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政治现象与文化现象。从政治现象而言,为了有效传达激进主义政治理念,权威意识形态借助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使“样板戏”的传播申延、渗透在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形成了当时“人人学唱样板戏”的接受奇观。从文化现象而言,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样板戏”的传播又自然与代际、身份、地域等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多样化的接受形态。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所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及意义,从而来揭示当下学界在“样板戏”研究方面对其传播与接受现象的忽略。正文部分主要由三个章节构成。其中,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样板戏”的产生过程,包括“样板戏”的生成背景,创作历程,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对“样板戏”的冠名与册封。第二章主要阐释了“样板戏”的传播功能,从“样板戏”传播的政治化、社会化、生活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样板戏”得以广泛传播的多向性。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样板戏”的接受形态,从接受的时代性、多样性、复杂性上来分析“样板戏”在“文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之所以能获得全民性接受的深层原因。最后在结语部分,结合“样板戏”在新世纪的回潮现象,对其能够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继续得以传播与接受的内在动因进行了客观理性的考量。由此指出,在商业文化繁盛的今天,作为历史现象的“样板戏”也难以摆脱经济法则的深度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