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僧叡是东晋著名僧人,其佛学素养在鸠摩罗什弟子中首屈一指,被誉为“四海标领”。他通晓义理,不断探索,罗什所译重要经典之序绝大多数出自僧叡之手。僧叡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般若思想与法华思想,是由“空”转“实”的关键人物。他重视实修,提倡定慧双修,“精练五门,擅入六静”,且最终将出世性强、修行简易的弥陀净土作为其终极归宿。僧叡对佛教理论发展史脉络的把握十分精准,还将各个历史时期佛教思想的特色予以总结。在充分肯定其师鸠摩罗什中观学说的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佛教思想的发展方向予以展望。不管是学理还是实修,僧叡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当时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变化的一个亮丽掠影。本文第一部分系统研究僧叡佛学思想背景,首先明晰僧叡生平与著作,再厘清有待商榷的相关议题,如“僧叡慧叡关系问题”与“《喻疑》作者问题”,深入挖掘僧叡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潮流。文章第二部分,包括:从中道角度诠释般若中观思想——僧叡直指“毕竟空”真实相,通过非心非待,摆脱主客观束缚,达到“无所得”的中道归宿。僧叡对般若的把握体现了中土僧人般若思想的最高水平。定慧双修的禅修理念与其往生弥陀净土的终极归宿——僧叡慧学超群,且重禅修,深知智慧与禅定相互依存,并努力将两者结合起来。僧叡重实修、重解脱的信仰理念又支撑其最终往生弥陀净土僧叡的《法华》相关思想——僧叡指出《法华经》是众经之实体,将《法华》、《般若》并列,且更倾向于前者,《法华》可视为僧叡思想发生转向的过渡经典。极力护持《涅槃》——《泥洹经》对众生成佛提供了经典依据,僧叡专作《喻疑》一文,以雄辩的文笔,激昂的感情,良苦的用意捍卫《泥洹》,其中深刻体现了僧叡思想向“有”的转变。另外,在独存论文《喻疑》中,还有僧叡对中国佛教史的归纳,本文亦将其作为思想主体的一部分予以概述。从以上五方面来全面展现僧叡思想。第三部分,总结贡献和影响。首先承接上文总结僧叡思想中由“空”到“有”的时代转向,再分析僧叡的译经贡献,说明罗什所译经典得以极具可读性并广为流传,僧叡功参其半,最后分析僧叡作为一名中土僧人在接受、信仰、精通外来佛教文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化所起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僧叡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力求将其思想体系全面、清晰地展现,并对僧叡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和影响给予较为客观的总结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