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汉英翻译中的留白策略研究——以《唐诗300首新译》(许渊冲译本)为个案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论向来强调“言外之意”,“象外之意”。美学理论中的“计白为墨”从来都是艺术家们追求的目标。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也认为好的文本必然留有足够的“空白与未定”以便使文本具有召唤功能,以便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读者产生共鸣。然而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中的“留白”学说与当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空白未定理论并非完全相同,论述的侧重点和探讨的深度广度也不尽相同。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理论思想以及审美角度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在诗歌汉英翻译中造成的困难和障碍也随处可见,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也就可能产生诸如文字、文学、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缺失。虽然国内外学者之前就在翻译中引入美学范畴中的“留白”手法尝试诗歌翻译,但其论述也较为零散。基于这种现状,笔者尝试综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留白”策略与西方现象学与接受美学中的空白未定理论,探究其生成和出现的原因,探讨其在文学翻译中的表现方式和处理策略,并阐述其对诗歌翻译的启发与意义。以求从最大程度还原诗歌高度浓缩性与模糊性的语言魅力。  本研究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之上,运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留白”策略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唐诗三百首新译》进行分析描述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从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等纬度着手,通过具体的诗歌翻译实例分析描述了“留白”策略在诗歌翻译当中的体现和运用,以及在翻译理论中引入“留白”策略的影响和意义。  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简介部分,主要简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论文整体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国内外诗歌及其翻译理论的状况和一些学者对留白策略的研究。第三章为理论框架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接受理论的发展历程,其次阐述了接受美学与留白策略的关系。第四章为分析论述了留白在翻译过程中的生成以及原因。第五章为本文的具体研究过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以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留白”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留白”策略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当中的体现和运用。第六章为本研究的小结及建议。  
其他文献
任碧莲是继汤婷婷、谭恩美之后又一位引起美国评论界关注的华裔作家。她的第一部小说《典型的美国人》跻身于畅销书的行列,国内外的学者对其研究颇多。她的第二部小说《莫娜在
戏剧是一种具有二元性的独特艺术形式,它既可以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鲜活的视听享受,也可以像小说和诗歌一样作为文学作品供读者欣赏。然而,长期以来,戏剧翻译并未得到学术界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中国形象”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形象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人工收集国际主流媒
近年来,我国外宣工作的深化对外宣材料的翻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界对外宣翻译的实践研究也与日俱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外宣翻译研究领域依然存在众多问题有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