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在互联网领域的最新诠释,其本身发展就包含着互联网与金融的各自特点。从经济学、信息学角度可分析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包括极为低廉的交易成本、更有效的数据分析、人人组织的兴起以及双边平台作用的提升,而金融的本质包含提供信用风险解决方案、提供专业化投资服务、组织支付体系、提供风险保障以及提供金融牌照服务。通过结合互联网与金融的各自要素,本文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互联网金融是以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处理与优化金融业务的新渠道,并积极引入有效的金融创新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组织的“普惠金融”目标。当互联网要素碰撞金融核心功能时,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与金融产业融合的新生物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衍生出六种模式,包括:①在线资产管理(MMF);②供应链金融;③P2P贷款;④众筹模式;⑤在线第三方支付;⑥金融产品互联网化。通过二者之间的优劣势与博弈竞争分析并结合行业周期理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形成了分工合作的互联网金融的“雁行发展模式”,可以预期未来互联网与银行业的产业融合将呈现出共生竞合的新生态将是毋庸置疑。通过分析互联网与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并对金融与互联网要素的融合分析来研究对比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竞合的博弈模型分析。然后本问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核心业务的影响,得出如下的结论:互联网金融的多种模式将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端业务、负债端业务与中间业务收入来侵蚀商业银行的利润点。其中对于资产端业务的影响,P2P交易规模与资产端小额贷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P2P与银行小额贷款存在着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货币量M0的持续扩展将会带来商业银行短期信贷额的正向增长;而较高的民间借款利率将负向影响银行的小额贷款,表现出小额信贷的风险性,CPI指数作为货币通胀的指示器并未形成有效的;对于负债端业务的影响,银行的个人储蓄与MMF存在正向相关,而与M0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也表明商业银行的负债端业务拓展需要央行货币政策的稳健支持;MMF产品收益率与银行个人储蓄规模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表明当以余额宝为主的各类MMF产品以其超高的利率获得更多的资金入场的同时并未影响到商业额银行的总体个人储蓄额度的增长;而互联网产业/GDP比值与个人储蓄规模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了互联网产业规模的扩大将显著影响到商业银行对互联网要素的融合需求,也暗示了商业银行的未来转型将更多的参与到互联网产业的商业新生态中;对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网贷基金规模、货币量M0与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存在较弱的相关关系。而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与中间业务收入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了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升将会使得商业银行的未来转型逐渐依靠非利差业务的盈利所带来的商业模式转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端的冲击将会使得未来银行业的转型将集中在大数据金融之中,主要体现在:信用定价能力、后发支付体系以及泛资产管理。而且在未来金融消费人群中,消费细分的需求将极大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业的共同发展。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而形成的共生与竞合的生态将会逐步引导金融消费人群分布由金字塔形转向橄榄型,银行业的未来转型再辅以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未来平台价值、金融创新等更多要素的融入将加快构建共生竞合的普惠金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