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步道系统研究——以三岔村为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中叶,发达国家纷纷建立国家步道系统,以解决日益增长的娱乐休闲需求与开放空间之间的矛盾。如今,我国已步入游憩经济时代,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大、城市居民游憩需求激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步道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城市民众诉求等矛盾的关键。然而,我国步道建设起步晚,步道研究散乱,实践缺少理论指导,本文从步道概念出发,初步探讨步道相关概念,旨在为步道系统建设与研究提供借鉴。  步道是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线性开放空间,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其特征可从形状、主体、建设、尺度、功能和价值几个方面来描述;分类可按照步道性质、步道形态和步道功能三种方式进行;分级主要有尺度分级、发展分级、难度分级和功能分级;步道在规划设计时从总目标出发,并遵循整体性、生态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游客特征分析,科学地规划区域步道系统。  根据步道分类与规划设计原则对三岔村进行实例应用,在现状自然资源调查和特色人文景观挖掘的基础上,提出8条潜在步道。结合三岔村森林景观从步道沿线景观的特色性、生态性和人文性三方面分析8条潜在步道的景观特色,得出该村步道具有较高的特色性、生态性和人文性,道路1现状特征最为丰富,综合性较强;道路2、道路8和道路4历史专题和人文专题突出,但是道路8由于地形和生态原因,不适合发展步道;道路3和道路5椴树林景观特色突出;道路6和道路7分别在板栗经济林和山杏经济林方面特色突出。在对三岔村游客调研分析后得出,三岔村步道系统应着重规划以登山探险、远足健身、观光摄影、科普教育为主题的一日游活动,同时做好村落文化和古长城遗址保护工作。根据三岔村生态环境现状和步道沿线景观现状将三岔村步道系统规划目标定为“长城脚下,生态三岔”,功能主题定为“历史追寻”、“森林漫步”、“古居探访”和“生态生产”四大功能,将步道类型分为远足健身步道、登山探险步道、古居探访步道、科普教育步道、观光摄影步道和生态生产步道六种类型;最终规划结果为:道路1——远足健身步道,道路2——登山探险步道,道路3——科普教育步道,道路4——古居探访步道,道路5——观光摄影步道,道路6和道路7——生态生产步道。
其他文献
为探究北京平原造林中退耕还林对地面蜘蛛群落的影响,分别于2014和2015年3月~9月,采用陷阱法对北京市顺义区南彩镇退耕还林第2年和第3年的新建人工林带及相邻原非作物生境林带中
在城市绿地中,光是影响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行为和感受。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常用的园林树种25种,研究不同群落内可见光强度、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