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的扶贫历程,虽然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扶贫资源瞄准偏离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一方面国家在扶贫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而另一方面贫困群体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扶贫资源。这是中国扶贫治理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本文从场域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扶贫资源瞄准与分配过程的考察,分析中国扶贫治理制度表达与实践之间背离的原因,讨论基层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既可以扩展扶贫治理研究的理论分析视角,同时也为新时期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学术助力。本文将布迪厄场域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将基层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的实践过程放在“扶贫场域”内进行研究,分析场域中行动者在扶贫实践中资本运作和策略选择的过程,从而探讨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寻找扶贫瞄准偏离的原因。在场域视角下,扶贫治理是一种行动者的实践过程,扶贫场域是行动者“争夺”扶贫资源的实践空间,行动者在场域中拥有不同的资本并占据着不同的关系位置,通过策略性互动影响扶贫资源的分配格局,使得扶贫资源的分配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研究发现,在扶贫场域中,国家的扶贫政策并非是简单的自上而下执行过程,而是一个资本运作和策略选择的实践过程。从纵向上看,县级政府在基层扶贫实践中具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和支配权,可以在扶贫资源分配和使用中加入自身的发展意图和利益诉求,并策略性的应对乡村社会的需求;依附于县级政府的乡镇政府,在扶贫治理中主要协助上级政府完成扶贫工作,扮演着一种协调者的角色,但其在乡村扶贫资源分配和使用中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空间,通过策略性行动从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村干部扮演着基层政府代理人、村庄当家人以及理性人等三种角色,一方面完成基层政府安排的任务,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在信息、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等方面优势,控制着村庄内的扶贫资源,村庄获取扶贫资源更多的是建立在村干部的个人能力之上,而在村内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也以个人利益为核心;贫困户在扶贫场域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而且往往因为缺乏获取资源能力而处于扶贫资源分配格局的末端。从横向来看,扶贫场域中乡村社会内的行动者之间因为其所具有的关系资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等资本数量的差异性,而在扶贫场域中处于不同的结构性位置,同时也在扶贫资源的“争夺”中拥有不同的行动能力,进而获得不同规模的扶贫资源。通过对扶贫场域中不同行动者的行动选择及其逻辑的考察,文章认为扶贫实践是一种场域中的实践过程,其实践逻辑在于行动者在互动与博弈中形成的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机制。“精英俘获”是行动者策略性互动所呈现出的一种局部秩序,是一个暂时性的、阶段性的策略整合状态,其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扶贫工作的内卷化。因此,如何打破扶贫中被各种权力关系所掌控的利益链条,改变贫困群体在扶贫治理中的结构性位置,使农村贫困群体从扶贫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实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和提升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应对和解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