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由装修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健康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俨然已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室内装修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广泛,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甲醛和三氯乙烯的神经毒性加以研究,判断二者联合作用的类型。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制定更完善的卫生标准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方法: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筛出108只昆明小鼠(健康清洁级),雌雄各半,然后将雌雄小鼠分为A、B两组,并按照3×3析因设计的要求将A、B组各自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分为9个小组,每小组6只。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染毒的剂量分为:阴性对照组(吸入清洁空气),甲醛组(1、5mg/m3)三氯乙烯(1000、5000mg/m3),联合染毒(1mg+1000mg/m3;5mg+5000mg/m3;1mg+5000mg/m3;5mg+1000mg/m3)。染毒持续14d,每天2h。染毒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OFT)测试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变化;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出脑组织,分离皮质和海马组织,其中海马组织用于检测细胞凋亡率,皮质部分用于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结果:1.甲醛及三氯乙烯染毒均可引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1)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导航实验中,小鼠逃避潜伏期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均呈缩短趋势,5天重复测量的结果存在高度的相关性(P<0.001)。且二者染毒致小鼠逃避潜伏期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延长,联合染毒组较同等剂量的单独染毒组史明显。训练天数、甲醛和三氯乙烯对小鼠逃避潜伏期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二者对小鼠逃避潜伏期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小鼠第次跨越原平台位置的时间延长;各剂量组小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缩短趋势;且小鼠在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也呈下降趋势,各染毒组中以联合高剂量组的作用最为明显。上述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醛和三氯乙烯联合染毒对小鼠第一次跨越原平台位置的时间、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且表现为协同效应。通过对雌雄小鼠进行比较发现,在染毒剂量一定的情况下,二者仅在个别剂量组有差异。(2)旷场实验:与对照组相比较,随着甲醛和三氯乙烯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在中央区活动时间延长、站立次数下降、中央区活动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增大。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作用表现为协同。雌、雄小鼠在各染毒剂量一定的情况下‘,在中央区活动时间只有在三氯乙烯高、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活动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在甲醛低剂量组有差异(P<0.05),而雌、雄小鼠在旷场中的站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甲醛和三氯乙烯染毒可引起小鼠脑组织的脂质过氧化:二者联合染毒可致小鼠脑组织MDA含量和NOS活力增高,SOD活力和GSH含量降低。除NOS指标的三氯乙烯低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差别外,其余各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作用时对上述各氧化损伤指标的影响均有交互作用(P<0.05),除SOD指标外,NOS、MDA和GSH各指标在甲醛和三氯乙烯联合染毒时的效应表现为协同。且在各染毒剂量一定的情况下,除对照组外,雌、雄小鼠在大部分剂量水平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甲醛和三氯乙烯染毒可致小鼠脑海马细胞凋亡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较,随着二者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脑细胞凋亡率呈增高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染毒对小鼠脑海马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01),且表现为协同。说明二者共同作用时的毒效应较其单独染毒时强。通过对雌、雄小鼠脑细胞凋亡率进行比较,除对照组外,二者差异在大部分剂量水平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醛和三氯乙烯对小鼠均有神经毒作用,可使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降低;警觉性、兴奋性等行为减少;可引起小鼠脑组织的脂质过氧化;亦可使小鼠脑海马细胞凋亡率增高。二者共同作用时对小鼠神经行为、脑组织脂质过氧化和脑细胞凋亡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且联合毒效应表现为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