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HIV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与笨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3537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HIV-1逆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是HIV-1基因在复制过程中的3个关键酶,到目前为止抗HIV/AIDS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主要是针对这3个关键酶进行设计的。蛋白酶抑制剂能防止病毒母体蛋白分裂成新的HIV感染细胞和病毒复制的功能蛋白,这一发现使艾滋病的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人们已经制备了大量的肽类和非肽类HIV蛋白酶抑制剂。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HIV蛋白酶抑制剂有:沙奎那韦、茚地那韦、利托那韦等,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蛋白酶抑制剂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因此寻找新的HIV蛋白酶抑制剂成为艾滋病治疗更有效的途径。   从微生物发酵产物中分离提取活性物质是发现新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途径。本工作选择一株阳性菌株链霉菌I03A-04862(CGMCC4766),采用高通量荧光底物HIV-1蛋白酶模型进行活性跟踪,对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利用大孔树脂HP-20柱层析、ODS柱层析和HPLC制备柱层析等色谱方法分离得到一个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命名为4862F。通过ESI-MS、1H-NMR、13C-NMR、DEPT、1H-1H COSY、HSQC、HMBC、TOCSY、ROESY等波谱解析方法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解析,发现其结构特征为含有一个N,N,N-三甲基取代的氨基酸。最终确定4862F为一个由五个氨基酸链接的寡肽,其中有两个亮氨酸,一个缬氨酸,一个脱氢组氨酸和一个N,N,N-三甲基取代的酪氨酸,五个氨基酸的连接顺序为N,N,N-(trimethyl)-Tyr-Leu-Val-Leu-(-2H)-His。该化合物经Scifinder Scholar CA网络版数据库和Reaxys数据库检索,尚未见文献报道。   该化合物在高通量荧光底物HIV-1蛋白酶模型上的半数抑制率IC50为15.26nM。采用CPE法测定其对MDCK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CC50大于292.83μM。本实验得到的化合物活性较好,细胞毒性小。对其进行结构改造,有希望得到新的活性更好的HIV-1蛋白酶抑制剂,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LC-MS/MS方法对丹参中的一个单体成分—丹参酮ⅡA—采用制剂新技术获得的多个剂型进行生物利用度比较研究,期望获得高生物利用度的新剂型,并对其进行体外代谢研究,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解析,期望获得活性代谢产物,预测药物相互作用,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1)建立LC-MS/MS方法,采用4*4交叉试验设计,减少实验误差,采用比格犬作为实验动物,分别对粉末、口服液、胶囊、注射剂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复杂。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患者最终出现机体防御能力崩溃和肾功能不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对于SLE的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研究的是以环磷酰胺为代表的细胞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尽管此类药物能控制病情,但其选择性差,长期应用会降低机体的防御机能,产生多种并发症和副作用。故筛选新
达卡巴嗪(DAC)和维A酸(TRA)可用于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二者联合使用,可以逆转多药耐药(MDR),增强治疗效果。但是在经皮给药过程中,药物不易透过角质层进入皮肤内部发挥作用。柔性醇质体作为经皮给药系统,能够有效地将亲脂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带到皮肤内。本文旨在以柔性醇质体作为DAC和TRA的载体,开发一种新型的双药纳米载体用于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柔性醇质体,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