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黄龙病严重影响柑橘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传统的3种方法来对柑橘黄龙病进行防控,如:病株的砍除、无病毒苗木的培育和应用以及控制传播媒介柑橘木虱。本实验利用接穗预处理试验,筛选了能脱除HLB病原的试剂,并利用在接穗上有一定效果的试剂再对柑橘苗木进行脱毒试验,结合实时荧光PCR和PCR方法,对试剂处理前后的材料进行HLB的验证,从而筛选出对脱除柑橘黄龙病病原有一定效果的药剂;本试验还对不同地方来源的材料进行了柑橘黄龙病的分子检测和比较分析;并对一种芽孢杆菌进行了定殖试验和光学显微镜鉴定。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小分子化合物处理柑橘接穗脱除柑橘黄龙病病原的试验(1)2015年12月将29种小分子化合物对柑橘离体枝条进行处理,对比化合物处理前和处理后黄龙病病原的q-PCR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及病原脱除情况,研究发现化合物2,5-二溴吡啶、1,2-苯并异噻唑-3-酮、2-肼吡啶、3-(2-溴乙基)吲哚、化合物H、J、O、P、R、Z十种小分子化合物有一定的脱毒效果。(2)2016年3月再利用初步筛选出的十种小分子化合物进行重复实验,结果显示:2,5-二溴吡啶、1,2-苯并异噻唑-3-酮、化合物Z、O和J较为有效。2.2016年12月利用五种小分子化合物以及十八种药剂对柑橘接穗进行脱除柑橘黄龙病病原试验,结果表明:苯溴马隆胶囊、诺氟沙星、阿莫西林分散片、化合物100、化合物106和化合物107脱除柑橘黄龙病病原体百分率均为:33.3%。3.2017年4月用2种抗生素和5种化合物脱除柑橘苗木黄龙病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浇灌根系和输液式滴灌的方法处理柑橘苗木,诺氟沙星脱毒率达到10%,苗木新梢平均发生数为5.2支,新梢平均生长量为14 cm。4.芽孢杆菌GJ1的接种、分离和鉴定:将已有的GJ1菌落的电镜观察表明,它表现出:短杆状,长为1.41-1.49μm,宽为0.54-0.61μm,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将GJ1接种到4株柑橘苗木上,然后进行芽孢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将从叶片中分离出菌落与已知芽孢杆菌菌落在40x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比较,发现分离出的菌落与已知芽孢杆菌菌落形态大小较为相似;将已分离出的菌落与已知芽孢杆菌菌落分别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试验,得出分离出的菌落与已知芽孢杆菌都为革兰氏阳性菌。因此,可初步判定芽孢杆菌GJ1在柑橘植株上已进行定殖。5.不同地区黄龙病的检测:对来源于海南琼中县、福建永春县、云南保山市、广西崇左市和海南澄迈县五个地方来源的样品进行柑橘黄龙病的检测。不同地方黄龙病病原菌存在差异,q-PCR检出率比常规PCR两对引物检出率都高,q-PCR是比PCR更加灵敏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