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索遗传免疫学对中西医结合干预下MDS的治疗反应及预后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分层治疗MDS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5年9月期间首次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病房或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MDS患者,分析其一般临床特征及临床疗效,并探索经益髓方联合西药治疗的MDS患者在临床有效率、外周血细胞计数、中位生存时间、白血病转化率方面与细胞遗传学、细胞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方面,临床总有效率达60%以上。核型较好的MDS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高于核型较差的MDS患者,但统计学并无明显差异(P>0.05);FCSS积分较低的MDS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高于FCSS积分较高的患者,尤其FCSS积分在0-1的MDS患者有效率达80%%以上,但统计学并无明显差异(P>0.05);无基因突变的MDS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高于基因突变的患者,但统计学并无明显差异(P>0.05)。2、外周血细胞计数方面,染色体各核型组的MDS患者治疗前后WBC、NEUT、HGB、PLT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FCSS积分≧4的MDS患者治疗后WBC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FCSS各积分组的MDS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WBC、NEUT、HGB、PLT计数均无明显差异;基因突变与否的MDS患者治疗前后WBC、NEUT、HGB、PLT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3、中位生存时间方面,核型较好的MDS患者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长于核型较差的MDS患者,但统计学并无明显差异(P>0.05);FCSS积分较低的MDS患者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FCSS积分较高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基因突变的MDS患者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基因突变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白血病转化率方面,核型较差的MDS患者治疗后白血病转化率高于核型较好的患者,但统计学并无明显差异(P>0.05);FCSS积分较高的MDS患者治疗后白血病转化率明显高于FCSS积分较低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基因突变的MDS患者治疗后白血病转化率高于基因突变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染色体核型中不良核型组在临床有效率方面已经显露出偏低的端倪,虽然统计分析中与其他两组无明显差异,可能受样本数据太小的影响导致统计数据偏差,但是结合我科前期以IPSS预后评分系统对MDS疗效的总结分析,不良核型组采用EPO加中药的常规治疗效果较差,应该尽早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去甲基化治疗等治疗方法。2. FCSS评分系统对治疗后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且FCSS积分与中位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对治疗后MDS患者的白血病转化率有统计学差异,且FCSS积分与白血病转化率呈正相关。因此,对FCSS积分≥4的MDS患者也应该尽早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去甲基化治疗等治疗方法。3、根据本组数据研究,基因突变与否,尚无法判定与中西医结合治疗MDS在临床疗效、外周血细胞计数、中位生存时间及白血病转化率等方面有无相关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