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法经营罪是刑法修订后变动最多的罪名。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非法经营罪的补充条款、立法解释以及司法解释,司法实践也对非法经营罪进行了扩张,最终使非法经营罪成为一种新的“口袋罪”。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也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不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本文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对非法经营罪的有关问题展开论述,包括五个章节: 在第一章,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非法经营罪立法沿革,指出我国古代就对非法经营行为进行规制,并说明我国现行的非法经营罪是从旧刑法的投机倒把罪分解出来的;接着介绍了国外对非法经营行为的立法情况,并对国外的非法经营立法情况进行了简单评价。 在第二章,为了对非法经营罪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文章界定了非法经营罪的概念,认为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从事国家所禁止或者限制的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法经营罪的犯罪构成特征。 在第三章,分析了非法经营罪的罪状特征,指出非法经营罪的罪状是空白罪状,这种罪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很强的概括性。笔者认为这种罪状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也缺乏明确性,同时也违背了我国法律的层级效力。 在第四章,指出了我国非法经营罪的无限扩张趋势。无限扩张主要表现在:立法扩张、司法解释扩张、司法实践扩张;分析了我国非法经营罪扩张的原因,并指出了非法经营罪无限扩张的危害性,认为非法经营罪的无限扩张违背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造成了刑罚权的滥用,也不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在第五章,针对我国非法经营罪扩张的失控状态及其危害,提出了限制非法经营罪扩张的建议:限制非法经营罪的立法扩张。要减少刑法对经营活动的干涉,进行合理的立法解释,完善刑法第96条;限制非法经营罪司法解释扩张。要合理进行司法解释,设置司法解释有关溯及力的特别条款;限制非法经营罪的司法实践扩张。要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