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1.)Iljinskaja)属胡桃科(Juglaruiaceae)、青钱柳属(Cyclocarya)的单属种乔木,是我国重要的濒危珍稀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材用和观赏价值,目前有关青钱柳的研究集中在人工繁育、化学活性成分及其药用保健功能等方面,而对其病害鲜见报道。2013至2015年的3月至10月间,在湖南邵阳地区城步苗族自治县的2-3年龄人工栽培苗中首次发现叶黑枯病,发病率在10%以上。本文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了病原纯培养,通过柯赫法则确定病原,采用形态学和r DNA-ITS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病原鉴定为杜仲拟茎点霉(Phomopsis eucommiae);采用生长速率法对5种生产上应用广泛的杀真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筛选抑菌效果好的化学防治药剂。这是拟茎点霉引起青钱柳病害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为病害的有效防治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简述如下:1、叶黑枯病病害特征: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为害枝条。病斑初为暗褐色或黑色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灰黑色,病健交界处不明显,后期病斑扩展连接,覆盖整叶。病枝条灰色至灰黑色。2、载孢体叶面生及枝条表皮生,散生,初埋生,成熟后外露,黑褐色,扁球形或近球形,单腔。分生孢子梗细长,无色,一、两次合轴分枝。甲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两端各有一个油球,4.4~7.0×1.5~2.3μm(平均5.7×1.9μm,n=50)。乙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线形,直或一端弯曲,7.5~16.5×0.5~1.0μm(平均12.0×0.75μm,n=50)。PDA培养基上菌落环形生长,初白色,毡状或棉絮状,后灰褐色至黑色,产生扁球形或近球形的载孢体,常释放淡黄色的分生孢子角。这些形态与培养特征与Phomopsis eucommiae基本一致。3、扩增了一个代表性的菌株CB3的rDNA-ITS序列,长为538 bp(序列登录号KY247178)。用Blastn进行同源序列搜索,结果表明,该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中分离自P.eucommiae菌株(JN198406)序列的一致性达99.4%。4、人工离体叶片和活体接种试验显示,接种CB3菌株可以使健康叶片染病,症状与田间观察的一致;在病斑处重新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与田间采集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一致,通过柯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为青钱柳叶黑枯病的致病菌。5、室内毒力测定表明,在5种所试杀真菌剂中,百菌清和甲基硫菌灵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96.7%,其次为异菌脲,抑制率达93.0%。这些结果提示,这三种化学药剂可以作为下一步田间防治的备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