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绪论部分阐述了供应链企业实施信息共享是在新环境下的新战略,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我国企业在实施信息共享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传统链式信息流理论认为供应链内部的信息交流基本上是在相邻环节之间进行的。那么,本文首先通过对传统链式信息流理论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信息流网络的概念,认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能借助先进的信息交流手段(如Internet)直接获得其想要的信息:无论是最终顾客的需求,还是供应链上其它成员的生产状况等等。相邻环节传递的信息不再是每个成员经营决策的唯一依据。信息共享系统模式主要有两种:信息传递模式和信息中心模式。信息传递模式要求各企业必须遵守统一的商业操作模式(标准),采用标准的报文形式传递信息。信息中心模式就是供应链中各节点的主要信息由信息中心负责收集和加工,并把加工后的信息发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节点企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共享时,得选定适合自己的信息共享系统模式。根据信息共享的内容与目的、功能,本文将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分为三个层级:作业信息层、管理信息层、战略信息层。信息共享的层级依据供应链的不同性质会有所不同,其主要的决定因素有产品特性、制造方式、交易倾向、成员间的伙伴关系、成员的IT应用程度。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供应链中的企业仅适合于某一信息共享层级。因此,供应链中的企业应依据上述因素,评估、选定符合自己的信息共享层级。在以往的研究都假设信息的获取是不需要成本的,因此在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程度越高越好。事实上,即使已经建立了信息共享所需要的平台,但由于数据的采集、整理都要发生一定的费用,并且信息共享的程度越高费用越高。因此,作为理性的决策者必然会在信息共享的费用与所带来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决定最优的信息共享程度。此外,在以往研究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问题时,总是假设某一特定的制度安排,实际上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主体的决策行为和结果也往往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以经销商向制造商提供信息共享为例,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在3种可能的制度安排下各自的最优信息共享程度,比较了制度安排对最优信息共享程度、利润等变量的影响,并且分别指出了对制造商、经销商和整个供应链最优的制度安排。最后本文比较分析了两种最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信息交流方式的优缺点,并介绍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技术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