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卒中是危害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正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而人体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形成、破裂、出血等病理生理改变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瞄准了不稳定性斑块。研究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因子GRP78、CHOP在不同类型的人体颈动脉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内质网应激反应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寻找新的作为诊断不稳定性斑块具有诊断意义的生物标志物,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全新的切入点。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三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的动脉内膜斑块标本共计30例。按病理学分型可分为两组: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将标本作免疫组化,对内膜细胞中GRP78及CHOP蛋白进行定性和定位,Western blot和RT-qPCR技术定量测量标本中GRP78及CHOP的表达量。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差异表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evene方差齐性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绘图软件使用Graph pad Prism6.0。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来阐释患者临床关系和内质网应激GRP78、CHOP分子的表达量相关性。 结果:1.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qPCR技术分别检测GRP78和CHOP在不同性质的斑块中表达,都提示存在差异性表达(P<0.05)。其中内质网应激因子GRP78、CHOP在不稳定性斑块的表达比稳定性斑块高。 2.GRP78和CHOP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作为诊断不稳定性斑块的标志性分子具有一定诊断意义,CHOP分子(AUC=0.813)比GRP78(AUC=0.778)更具有诊断价值。 3.通过为颈动脉内膜组织中GRP78的mRNA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GRP78的高表达仅与性别存在相关性,且统计学分析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58P=0.031<0.05)。而通过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ABCD-2评分、低密度脂蛋白、位置、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是否吸烟几个因素,分析在这些因素患者中GRP78的表达情况差异,发现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1.GRP78、CHOP在不同病理类型的人体颈动脉内膜斑块中存在差异性表达(P<0.05),GRP78和CHOP在病理分型为不稳定性斑块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表明该蛋白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2.GRP78、CHOP作为诊断不稳定性斑块的标记性分子具有诊断意义,后期的研究还需要重复验证并继续寻找更有诊断价值的标志性分子。 3.GRP78、CHOP蛋白在颈动脉内膜斑块中的表达与临床上患者的各个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但鉴于本研究获取的样本量少,相关关系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