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与诱骗受体3在胃癌BGC823细胞中相关性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诸多文献中均有报道:ERK/MAPK信号传导途径能够促进胃肠道肿瘤细胞的增殖,异常活化能够导致细胞丧失凋亡和分化的能力,促使细胞恶性转化。肿瘤细胞可通过异常表达Fas或使Fas功能失常而逃逸Fas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肿瘤细胞大量表达DcR3来竞争结合FasL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肿瘤的快速增殖、丧失凋亡、ERK的异常活化、DcR3的大量表达,四者之间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前期研究通过检测胃癌患者肿瘤标本、裸鼠模型的胃癌组织及各器官中DcR3与ERK1/2表达情况,得出以下结论:DcR3与ERK1/2在胃癌患者肿瘤标本及裸鼠模型器官组织中的表达量增高,并有一定的协同表达。并且DcR3与ERK1/2的表达情况与胃癌的分期及转移情况密切相关,晚期胃癌二者表达更为显著,两种信号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着密切联系。为了更进一步阐明两者关系,本实验以胃癌BGC823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ERK1/2shRNA真核表达载体,应用特异性抑制剂U0126、PD98059、APDC抑制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体外研究其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ERK1/2蛋白及DcR3分泌及FasL活性的影响。   合成针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 ERK1/2基因的RNA干扰靶序列,将其连接于PRNAT-U6.1/Neo载体,构建ERK1/2基因shRNA重组质粒,经脂质体法导入BGC823细胞中,干扰ERK1/2的表达。应用特异性抑制剂U0126、PD98059、APDC抑制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BGC823细胞及抑制剂使用后ERK1/2蛋白的表达变化,荧光显微镜检测质粒自带GFP基因的表达情况确认转染效率,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DcR3分泌蛋白的表达特点。并利用本室制备的FasL,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RK信号通路的变化对FasL作用的影响。收集各组细胞上清检测DcR3分泌水平,ELISA结果显示:DcR3表达在各干扰组中有不同程度下降;应用特异性抑制剂改变BGC823细胞ERK通路中相关分子表达从而抑制ERK1/2的表达,Western-blot结果证实特异性抑制剂能有效抑制ERK1/2表达,收集各组细胞上清检测DcR3分泌水平,ELISA结果显示:DcR3表达在各组中有不同程度下降;应用FasL作用于ERK1/2表达改变组,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BGC823细胞早期凋亡、晚期凋亡率明显上升,FasL活性提高。   构建成功的PRNAT-U6.1/Neo-ERK1/2干扰质粒通过转染293T细胞,Western-blot证实可以有效且特异地下调目的基因的表达;转染干扰质粒至BGC823细胞及应用特异性抑制剂U0126、PD98059、APDC抑制ERK1/2、NF-KB分子的表达或磷酸化,ELISA结果显示细胞上清中DcR3表达量下降,在BGC823细胞中,DcR3分泌与P-ERK1/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的结论;利用本室制备的FasL,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ERK表达降低可以改变FasL活性。  
其他文献
背景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血压、控制危险因素与临床症状。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约占老年人群
第一部分:在川崎病中血小板参数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血小板计数及其功能指与标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
背景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为继发于原发病的二次损伤性疾病,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干预,不仅会造成原发疾病的病情加重,同时也会加大原发病的治疗难度,大大提升了多种并发
研究背景: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由于迅速发展的耐药能力已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临床上多重耐药及泛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其治疗面临无药可选的境地。在过去的10年间,我院细菌监测数据显示,AB的临床分离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至2009年AB占我院当年细菌感染的17.9%,成为非发酵菌第一位致病菌。2010年AB超过大肠埃希菌,成为导致院内感
目的:在记忆性器官移植模型中,同种反应性记忆性细胞对不同种属的二次移植的供体存在交叉反应性,本文研究了这种交叉反应性与小鼠种属特异性之间的关系。鉴于记忆性细胞在移植排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先天性聋哑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行小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患儿(1~4岁)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TEAS组,即T组)采